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6-27 13:41
●朱 钰
6月16日~18日,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并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这是该峰会首次在中亚国家举办。本届峰会全面深化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战略互信,推动全方位合作升级,未来六国将携手擘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蓝图。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2023年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这句唐诗,赋予中国和中亚五国续写千年友谊、开辟崭新未来以深厚的历史韵味。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两年前,习近平主席在西安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中国—中亚机制提升至元首层级会晤。两年后,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首提“中国—中亚精神”。从西安到阿斯塔纳,中国与中亚的合作之树再结硕果。
峰会主要成果
以“中国—中亚精神”为引领,致力于永久睦邻友好。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发言,总结了历史和实践经验,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为基本内容的“中国—中亚精神”,为世代友好合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以法律形式确定睦邻友好原则。“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世代友好的原则将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是六国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创举。条约的签署显示中国同中亚国家政治互信达到新高度、战略协作迈出新步伐、民心相通实现新跨越,将为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筑牢根基。在当前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下,六国坚持和合共生,致力于使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和平、和睦、和美的发展沃土。
推动多领域全方位合作,携手共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峰会共签署了55个合作文件,除能源合作外,还涵盖共建“一带一路”、贸易畅联、互联互通、绿色矿产、海关合作、人文交流、航空航天、农业技术、医学健康、新闻媒体、防灾减灾等多个领域。
能源合作走深向实
中国—中亚深化战略互信,筑牢了能源合作的基石。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中亚机制元首会晤、外长对话、副外长联络协调的三级架构已运转成熟,双方从边界谈判到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战略互信不断深化,为长期能源合作奠定了制度保障。
“中国—中亚精神”为动荡世界提供了互利共赢的典范。中国的繁荣发展惠及周边,“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亚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中亚地区作为中国能源资源的重要来源地,地位也至关重要。互利共赢的模式对冲了单边霸权的影响,为共建“一带一路”与中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创造了机遇。
中国—中亚机制成为维护地区安全的“稳定锚”。面对当前复杂的安全形势,六国建立全方位安全合作机制,有效应对“三股势力”和新兴网络安全等挑战,共同维护了区域安全。
中国—中亚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构建了能源合作的支撑体系。两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贸易额增长了35%,产业投资、绿色矿产、科技创新等合作积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有利于能源流通。峰会各方同意简化贸易程序,升级投资协定,优化“绿色通道”,大大促进了能源行业人员交流互访,以及能源设备和技术的流动。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能源物流。中吉乌铁路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建成后将成为亚洲到欧洲的新运输线,有利于中亚、里海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开辟新的石油进口来源有重要意义。
能源合作外延拓展,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在巩固传统能源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我国企业积极加大与中亚国家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力度。比如,华为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备忘录,深化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与网络安全合作,推动智慧电网建设,提升网络安全技术水平,为能源合作注入创新活力。
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该伙伴关系聚焦扩大能源全产业链合作范围,深化拓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合作。
传统油气领域合作不断拓展。我国企业在中亚的业务已覆盖“上游勘探—炼化—终端销售”全链条,以峰会为契机,众多企业纷纷签署各项合作协议,将油气合作做深做实。例如,中国石化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签署Berezovsky区块联合作业协议和投资协议,中国石油与哈萨克斯坦签署阿克纠宾州Northern-1区块的地下勘探合作协议,为中哈能源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新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中亚拥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而我国企业有技术和资金优势,双方在能源转型方面高度互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和上海交通大学将与哈萨克斯坦共同开展氢能技术研发;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创建研发中心,并启动脱碳基金方面的战略合作。“油气+新能源”双轮驱动的模式,正在不断丰富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内涵。
对我国能源企业的建议
深化民心相通,筑牢安全根基。目前中国—中亚人文交流相对较少,我国能源企业和高校可以设立跨国人才培养项目,如能源技术培训中心,培养当地业务骨干,为长期合作奠定基础。同时,要主动嵌入区域安全协作体系,成为彼此的安全屏障与可靠后方。
打造陆运枢纽,优化产业协同。我国能源企业应把握中吉乌铁路建设契机,提前布局沿线能源仓储与转运节点,降低海上运输风险。推动跨境产业链融合,加快参与中亚光伏组件、风电设备本地化生产,将中亚纳入新能源装备出口的关键支点。
双轨驱动能源合作,抢占转型先机。我国能源企业要积极落实中国—中亚能源伙伴关系倡议,扩大能源全产业链合作范围。在油气领域,稳步推进既有项目,积极拓展增量空间。在新能源领域,紧密关注中亚各国风光电发展规划,配套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同步跟踪技术合作机遇,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加速海外绿色转型。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评论:拥抱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美好明天
●罗佐县
近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圆满落下帷幕。此次峰会中国与中亚国家取得诸多共识,达成系列合作意向,获得丰硕成果。首次提出以“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中亚精神”是一大亮点。“中国—中亚精神”将持续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全面合作迈上新台阶。
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展现出高度战略互信,堪称全球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杰出成果。油气与新能源合作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重点之一,双方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打造出一批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如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管线、中哈石油管道等。截至2024年底,中土管线累计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突破5000亿立方米,中哈石油管道年输油规模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新形势下,全面升级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对双方都意义重大。
对我国而言,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长期以来,作为油气需求大国,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在70%和40%以上,国内大规模炼化产能和日益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需求是今后油气需求增长及保持高位运行的重要支撑因素。我国油气进口长期依赖海运,与多数供应国距离遥远,运输途中不可控风险因素常态化存在。在地缘政治冲突频发、海上运输风险进一步增加的形势下,拓展与陆上近邻的油气合作安全系数高。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提升陆上能源合作层次是时代之选,具有战略纵深特点。
对中亚国家而言,借中国“经济航船”的磅礴之力,以能源合作为纽带,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能有效带动自身经济发展,战略价值同样巨大。
我国与中亚国家的新能源发展也具有互补性。哈萨克斯坦位于北半球风带,强对流气候特点显著,风能潜在开发利用量为9290亿千瓦时/年;乌兹别克斯坦风能资源也非常可观。太阳能在中亚各国皆有基础雄厚的资源分布。近年来,中亚国家顺应世界发展规律,推动碳中和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
我国是新能源制造业大国,也是新能源电力生产大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人才队伍充足,与中亚国家开展合作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当前,欧美国家试图通过反补贴和加征关税等手段阻止我国新能源产品出海,可考虑南下东南亚、北上中亚的思路,形成新能源产业南北呼应的国内外发展新格局。
未来,我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核心将是现有能源合作模式的“升级版”,在传承中发展,具体包括传统油气合作、新能源合作,以及合作机制形成等。
深化传统能源合作仍是基础,宜依托现有油气管道及油气合作项目,强化中土、中哈、中乌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通过合作勘探发现更多油气田。鉴于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资源基础雄厚,可考虑推动中乌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巩固形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朋友圈”。此外,应理解尊重中亚各国发展下游油气产业的核心诉求,发挥我国炼化产业大国优势,积极延伸我国与中亚国家在炼化领域的合作,助力中亚地区发展高水平炼化产业,并依靠产业拉动就业、提振经济。
应顺应中亚各国碳中和目标下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政策导向,发挥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均衡和技术、管理要素先进的优势,向中亚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等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力,共同探索新能源高效合作模式。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汉唐时期,中亚地区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与桥梁,并见证了东西方的文明交融、政治交往与科技交流。如今,时代的车轮再次让中国与中亚国家携手共进,以能源领域的务实合作谱写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