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7-11 08:04
宋敬月 杨 涵/文 陈立君/图
王文杰是上海海洋石油局勘探225轮的船长。
今年38岁的他,是个有着18年船龄的老船长。7月3日,记者在广东湛江南油码头见到王文杰时,他正指挥着船员开展船舶作业前的安全检查。
夕阳的余晖染红码头,接过王文杰早已准备好的安全帽,记者跟着他开始了开航前的安全巡检。
此刻的大海风平浪静,王文杰抬手理了理衣襟,望着远处的海平面,忽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这海面上看着平静,可风浪说来就来。就像我们前年遇到的那场强对流天气,现在想起来还手心冒汗。”
话音刚落,他转身指向停靠在泊位的勘探225轮,船身的锈迹在夕阳下泛着古铜色的光,他的目光落在船舷的缆桩上,像是透过眼前的实景,重新坠入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对峙。
南海的天气变幻莫测,常常前一刻还风平浪静的海面,下一刻就被突如其来的强对流天气撕裂。
2023年7月21日,原本平静的海面,霎时间,阵阵狂风裹挟着三四米高的巨浪,狠狠砸向勘探225轮的船舷,发出隆隆闷响。
驾驶室在剧烈摇晃,雷达红光映照出船长王文杰紧绷的、古铜色的面庞。这位平日里豪迈直爽的山东汉子,此刻却双唇紧抿,神情严肃。气象传真图上代表台风“杜苏芮”的红色预警正在远方无声地扩张、逼近,留给他们的时间窗口,只剩下最后72小时,勘探225轮必须在这之前,将钻井平台拖航至指定海域,安全就位。
“船长,拖缆张力已经达到安全负荷了!”大副赵佳鑫急促地汇报着。王文杰深吸一口气,伸手抹去脸上的汗水,斩钉截铁地说:“降低航速,放长拖缆,通知轮机部!”
那是勘探225轮首次转战南海东部市场的第3个月,陌生的海况、复杂的水文、没有驻地办事处,协调难度大,王文杰和团队如同拓荒者般艰难摸索着。台风尚在预料之中,可是眼前这场突如其来的强对流,无疑是一记沉重的下马威。
“船长,业主方来电话了!”二副武春明匆匆走进驾驶室,“他们担心台风延误作业进度,要求我们务必在明天中午前完成平台就位!”
一边是作业风险与安全底线,一边是任务进度与业主承诺,王文杰的指尖飞快地在海图上移动,脑海中盘算着各种复杂情况出现的可能性。
“回复业主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会全力以赴。”王文杰的声音陡然升高,转身向全船下令,字字铿锵,“按照既定方案拖带平台就位,各岗位人员打起精神,提高设备巡检频率!”
“船长,拖缆张力稳定了!”大副的声音提醒着王文杰。
“好!准备调整航向。”王文杰果断下令,“抢抓窗口期,推进平台就位!”时间紧、任务重,稍有不慎就可能将全船陷于台风直击的困境。“跨过这道坎,万里皆坦途!兄弟们,打起十二分精神”!他信得过并肩作战的兄弟,更信得过自己从风浪里磨砺出来的本事。
在短暂的窗口期,船员们各司其职,勘探225轮牵引着钻井平台,一点点向目标位置靠近。
“双车螺距30、20……拖缆收进200米……”驾驶室内,空气几乎凝滞,只有舵令声、主机轰鸣声和报位声交织。
“10米、9米、8米……停!”当无线电传来平台拖航组成功插桩就位的消息时,驾驶台掌声雷动。王文杰紧攥着海图的手指骤然一松,他大步走到舷窗前,看着窗外渐息的风雨,深长地舒了一口气。
台风过境,海面重新洒满碎金般的阳光。王文杰站在甲板上,望着远处矗立的钻井平台——那是他和勘探225轮时刻护卫的海上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