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7-11 08:06
姚青敏
当下,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创作已成为一种趋势。借助“DeepSeek”、豆包等人工智能工具搜索生成,稍微修改一下,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就诞生了。这种“一蹴而就”智能成文现象,绝非个例。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培训,并积极将AI应用到工作方案的编制、汇报材料的书写、文学创作的场景中。
毋庸讳言,AI文本生成的即时性与高效性,有效缓解了部分员工“写不出”“写不好”材料的焦虑,拓宽了写作思路,提升了短期工作效率。但方便快捷的背后,却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在实践中,很多人把AI当“救命稻草”,为文必先搜索、动笔就要AI,患上“AI依赖症”。遇到紧急任务时,第一反应不是认真思考和深入一线调研,而是“找AI帮忙”。写出的汇报材料千篇一律,生成的文章干瘪乏味。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一些刚步入职场的青年员工独立思考、价值判断和思维创新能力可能会因此弱化。公文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模式化框架,文学创作也逐渐演变为缺乏血肉、神经和个性的“骨架”模型,进而催生出表面光鲜、内容空洞的文风。
AI 的使用唯有恰到好处,方能产生显著成效。
对个人而言,既要注重基层工作信息与生活素材的搜集梳理,向经验学习、向书本学习,更要学会深度思考以应对工作中的各类情况。应多到一线蹲点调研,多与基层员工接触交流,获取一手资料。在此过程中,可善用 AI 辅助信息归类、素材提炼,但需以自身分析为核心,避免被算法结论固化思维。同时借助AI 提供的参考思路,坚持多写多练,逐步形成独特的文风,让AI技术成为能力的延伸,而非替代。
对企业而言,可搭建适配业务场景的 AI 应用体系,利用 AI 对海量业务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对公文模板进行智能优化、对文稿合规性进行快速校验等,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进一步明晰做事为文的标尺,守住 “调研为主、智能为辅” 的底线,避免过度依赖 AI 导致内容脱离实际。
对AI的使用,既不可因噎废食,也不应放任自流。应在坚持人本与人文的基础上,规范并创新地加以应用,使其真正成为减负、提效、增智的技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