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7-11 08:37
本报记者 孙薇薇 李 舒
7月的沙特热浪翻涌,南京工程公司沙特Amiral项目经理沈超结束休假,重返这片熟悉的土地。递上护照时,沙特边检人员一句“欢迎回到沙特”瞬间让他消除了旅途的倦意。“他们都把我们当自己人了,”沈超说,“对我来说,来沙特是工作,也是‘回家’。”
在这片常年被烈日炙烤的沙漠上,许多像沈超一样的建设者扎根近20年,中外员工以融合交流的“同心圆”成就项目建设的“最大公约数”,他们的故事既是国际化业务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中沙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
“每次都是新挑战,每次都有新收获”
2008年,年轻的沈超首次来到海外工作,语言是他遇到的第一关。白天在现场忙碌,晚上回到宿舍专攻英文标准规范,他只用了一年半就能顺畅用英文清晰地表达观点、与业主进行交流。
沙特的风沙磨砺了他,也见证了他的成长。随着南京工程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沈超参与了9个项目,从管道施工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也亲历了首个海外EPC项目、首个海外联合体EPC项目、最大的海外单体施工量项目等多项“第一”。“每次都是新挑战,每次都有新收获。”沈超感慨道。
2022年,沈超首次挑大梁担任项目经理,负责沙特阿美拉斯坦努拉炼厂改扩建工程。老厂原始资料缺失,只能靠人工现场踏勘复核,沈超带着团队每天盯在现场,细化施工计划,一次次打消了业主的疑虑,提前两天安全高效履约。业主项目经理侯赛因竖起大拇指说:“不少知名国际工程公司来了又走,只有中国石化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2023年,沈超出任沙特Amiral项目经理,这是南京工程公司在沙特独立承揽的最大总承包项目。“以前工作重心是现场协调,现在需要统筹全局。”沈超说。
Amiral在阿拉伯语中意思是“第一个出海的人”,但“出海”之路从来不是坦途。面对挑战,沈超用经济高效的设计方案说服了业主。
项目部的员工们来自不同国家,沈超的管理秘诀是“将心比心”。线上意见平台始终开放,他再忙也会关注每条诉求,并积极解决。孟加拉国籍安全主管阿波利纳里奥反映“高温时现场休息室闷热”,通风设备旁便添置了制冰机,从遮阳棚到升级的安全设备,现场点滴变化汇成了外籍同事的认可:“在这里干活,心里踏实。”他们亲切地称沈超为“Mr. Shine”,夸他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大家在异国他乡的奋斗路。
时光飞逝,沈超的两本旧护照记录着他往返沙特的足迹。回首过往,他语气平和却坚定:“只要海外业务需要我,我就继续干!”
“希望展现中国设计的实力”
2011年3月,初到沙特的陈照荣在去往项目现场的路上看到了车窗外的灯火通明。彼时他并不知道,这些璀璨并非来自繁华都市,而是各大炼厂通宵达旦的灯光。
这里是南京工程公司重组后在沙特承接的首个EPC项目——沙特氢气管线项目所在地。初来乍到,陈照荣便意识到,想要在欧美企业主导的中东市场立足,必须加倍努力。“同样的设计任务,别人可能几天完成,我们却需数月打磨才能获得业主认可。我们要把喝咖啡的时间拿来工作,才能争取更多机会。”
陈照荣作为NDA项目管道专业负责人,在施工高峰期,几乎每天都在现场走线确认,跟进安装进度,并第一时间提出调整建议。业主管道负责人陶瓦拉评价道:“中国工程师对技术难题的精准判断和高度负责的态度,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关键支持。”
随着承接的EPC项目逐渐增加,南京工程中东公司组建了沙特东部第一工程项目部,对项目进行统筹管理,陈照荣被任命为项目设计经理。“很多人认为设计只是画几张图”,陈照荣说,“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到它的艰辛与价值。”他经常带领团队深入现场,对照图纸排查问题。设计工作也从被动应答转为主动出击,预判施工难点、优化设计细节,力求实现各方共赢。多年来,陈照荣坚持换位思考,在沟通中寻求共识,与业主、施工方和分包商建立了牢固的信任。
2018年,南京工程公司在沙特成立设计中心,陈照荣担任负责人。他还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设计团队,打造外籍工程师的实践平台。“我们为他们提供成长机遇,他们为我们搭建融入当地的桥梁。”陈照荣说,“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这支多元化的队伍也是南京工程公司深耕沙特市场、融入当地工程标准的生动体现。
今年5月,设计中心迁至沙特东部城市达曼。作为南京工程中东公司分管设计和采购业务的副总经理,陈照荣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完成了新团队组建与资源优化工作,为多个在建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并走访本地供应商,熟悉市场规则,为采购整合与成本优化铺路。
谈及多年坚守的动力,陈照荣说:“设计是我的热爱。每个项目都是挑战,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希望我们能充分展现中国设计的实力。”
“中国石化就像我的第二个家”
在沙特北部小镇图赖夫,南京工程公司承建的沙特矿业公司WAS项目现场的大型机械稳定地运转,沙特籍催交工程师穆德海希尔正仔细协调机具材料的运输工作。开工9个月来,装置主体已初具规模,未来将显著提升当地的磷酸盐产能。
“从未想过能参与这样的大工程!”作为项目采购组入职最早、工龄最长的沙特籍员工,穆德海希尔兴奋地说:“这也是我与家乡发展紧密相连的见证。”
2018年8月,穆德海希尔通过沙特籍员工专场招聘加入南京工程中东公司。凭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承担起了项目材料采买的任务,并发挥本地沟通优势,变分散采购为集中采购。“光型材一项,每吨就能节省300里亚尔(约合574元人民币)。”他解释道,这种集中采购模式有效解决了项目点多面广、物流不便的难题,节约了时间和资金。
穆德海希尔还与同事积极采购当地材料,租赁机械设备,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据统计,南京工程公司在当地年均用工近200人。在中方团队的倾囊相授下,沙特籍员工的业务能力持续提升,逐步成长为项目的骨干力量。
2024年,作为优秀沙特籍员工代表,穆德海希尔获得赴中国学习3个月的机会。他学会了用筷子,也能哼唱中文歌曲《甜蜜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远非一首歌、一句诗、一部电影,或一道菜能概括的。”他认真地说。
更令穆德海希尔震撼的是工作期间体验到的“中国速度”。行走在沙特街头,穆德海希尔明显感受到新变化,中国公司参与的项目日益增多,城市面貌加速更新。“很多朋友都羡慕我去过中国。”他看到,越来越多的沙特人开始学习中文,并渴望加入中国公司、了解中华文化。
从普通的采购助理到干练的专业人才,穆德海希尔的成长与南京工程公司的发展紧密相连。“公司提供了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平台,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梦想,”穆德海希尔感激地说,“中国石化就像我第二个家,在这里我遇到了友善的同事,也遇到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