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7-16 07:50
李学仁
这个夏天,刘守朝、李文亮、魏鹏飞等几个顺北油气田石油人的名字被大家一次次提及。这些普通的名字一经被冠在以他们主导的创新方法之前,便绽放出非凡的光彩。
守朝取样器、文亮水侵预警法、鹏飞套管整形法……“还别说,我以前记不住的创新成果,这样一命名,一下子就记住了。”西北油田采油四厂工会干事陈体佼流利地念着这些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创新方法,有点莫名兴奋。
刘守朝:不解决问题不睡觉
刘守朝是顺北尖刀班班长,也是西北油田第一个大学毕业生技师。
位于沙漠深处的尖刀班,是顺北油气田最前沿的阵地。每天,刘守朝宿舍的灯光总是最晚一个熄灭。
在攻关油井取样器的那段时间,他好几次都通宵无眠。第二天,手绘取样器的废纸塞满了一纸篓。
“高气油比油井取样难,主要是气大液少,一定要让气液有足够的分离时间。”刘守朝对气液分离腔始终不满意,直到有一次,他爬进一座打开的分离器内部,触发灵感,终于完成了设计图。
随后,他开始加工取样器,并在现场反复实验多次后才定下型来。
新型取样器首先在SHB5-8H井试用,刘守朝自己动手操作,让同事掐表算时间。最终,仅用30分钟就完成了之前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的取样工作。
“守朝取样器确实好用,完全解放了双手,工作效率成倍提高,现场安全也有了很大保证。”每天奔忙在4号带上的巡井员薛宏说。
奔跑在创新之路上的刘守朝似乎不知疲倦。截至目前,刘守朝和创新团队的创新成果已有200多项,其中42项获得了国家发明及新型实用专利授权。
李文亮:找不到方法食难安
“顺北46斜井水淹了,SHB4-10H含水上升很快!”
2022年底,是李文亮最闹心的一段时间。他刚接手顺北二区的油藏管理,就接连出现大量油井水淹的状况。
内行都知道,油田管理最怕见到水。特别是顺北油气田的断控缝洞型油藏,只要见水,就会快速水淹,甚至停产。
面对突发情况,李文亮废寝忘食地思考了好几个晚上。他决心从最基础抓起,找到彻底整治油藏“水患”的方法。
李文亮每天“趴”在键盘上,在海量数据堆里反复查找动态资料变化与水侵程度的关联性。最终,他从24项指标中摸索出6项与地层水相关的指标,利用其变化规律,总结出一套推导计算公式。
通过大量模拟操作,李文亮首先在顺北44斜井进行了验证。
目前,该预警法已应用在12口井上,平均延长无水采油期334天,有效解决了高风险见水井产量大幅下降甚至停喷的问题。
“文亮水侵预警法看似抽象,实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西北油田油藏专家梅胜文对此赞不绝口。
魏鹏飞:不修完套管不休假
3月至5月,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季。凌厉的风裹挟着沙子,打在脸上生疼。
在20多米高的SHB5-1X修井平台上,魏鹏飞弯着腰,凑近了观察钻杆的下移情况。
这个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城里孩子,已经在大漠经受了快5年的考验。面容多了沧桑感,修井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为了彻底弄清井下情况,魏鹏飞用井下鹰眼为套管做起了“肠镜”。
经过仔细诊断,得出的结论令他冒出一身冷汗。直径150厘米的套管,最窄处居然只有60厘米了。而且,挤压变形犹如麻花。
“放弃吧,这样的井我们从来没修过。”施工方首先打起退堂鼓。
“这次放弃了,下次再遇到套管变形还是没办法!”魏鹏飞的倔劲儿上来了。他借鉴盾构机原理,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套管扩张“整形手术”。
从4月上旬到6月下旬,魏鹏飞先后下了26趟钻,国内首例9寸5大尺寸套管终于修复成功。
其间,魏鹏飞每天奔忙在监控室和修井平台上,每日上下修井平台十余次。
有一次,天黑后沙尘暴突然袭来。忙完工作的魏鹏飞刚从平台下来,还没顾上洗把脸,就接到远在云南的女友打来的视频电话。
在视频里,魏鹏飞头发散乱、满脸沙土。女友以为打错了电话,知道实情后,好一阵心疼。
以鹏飞套管整形法拿下这个最复杂的修井任务后,魏鹏飞才放心地去探望女友。此时,他已在井场度过了100多个日夜。
西北油田采油四厂尝试的“典型人物命名法”,自去年启动以来,不仅引发员工积极创新的热情,也很好地提升了各项工作的效率。这一做法也成为顺北油气田人才培养的亮丽名片。
(作者来自西北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