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7-16 07:54
小创新解决大问题
问 题
在油田的日常生产中,管道弯管部位因长期受介质冲刷,易出现渗漏甚至穿孔的问题。堵漏常采用焊接、打卡子或打钢带的方式,但传统焊接补漏在易燃易爆环境中存在安全隐患,打卡子和打钢带补漏又面临耐压性能不足、容易二次渗漏的困境。更麻烦的是,这些传统方法维修流程烦琐,动辄需要停产施工4个小时以上,影响生产进度。
创新点
江汉油田技师刘文佩从粽子包扎结构中获得灵感,首创“弹性包裹+高强度捆扎”的免动火补漏技术:用弹性胶皮模拟粽叶的密封性,把复合堵漏材料作为“糯米层”填充缝隙,以尼龙绳替代棉线,采用交叉缠绕法形成网状应力支撑,使耐压能力有效提升,实现发现即处理。
效 果
该技术使堵漏耐压值从3兆帕跃升至10兆帕,达到油田高压管道标准。相较于传统工艺,规避了动火作业风险,消除了火花引发的安全隐患,且单次维修成本直降万余元,作业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20分钟。截至目前,该技术在油田的高场站、王场联合站等站点成功应用,累计节约费用10万元。
李婉芊 杨君丽
6月24日,在江汉油田江汉采油厂浩口站,油田技师刘文佩为一处管道漏点进行特殊包扎。只见他动作娴熟地用弹性胶皮将漏点严密包裹,再用尼龙绳一圈圈缠绕捆扎,不到20分钟,漏点就被包成了一个严丝合缝的“粽子”。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解决了困扰油田多年的管道堵漏难题。
在油田生产过程中,油水管道因长期受介质冲刷,易出现腐蚀导致穿孔渗漏的情况。对此,油田以往采用焊接、打卡子和打钢带三种堵漏方式,但各有限制,像焊接需要动火作业,存在安全隐患,而打卡子和打钢带的方式耐压性能不足,容易发生二次渗漏。“最头疼的是每次焊接前都要清空管道、办理动火证,光准备工作就得好几天,而且单次维修成本高达万元,作业流程烦琐、时间长,严重影响生产效率。”浩口站安全员芦启俊说,“而且焊接时火花四溅,一旦引燃泄漏的油气,后果不堪设想。”
转机来自一个生活场景的启发。“一天早上看到早餐店包粽子,粽叶裹着糯米,棉线一扎就滴水不漏,这不就是天然的密封结构,管道漏点能不能也这样处理?”刘文佩回忆。这名江汉油田创新创效联盟的技术骨干立即展开试验,用弹性胶皮模拟粽叶的包裹性,以复合堵漏材料充当“糯米”填充缝隙,最后用高强度尼龙绳进行专业捆扎。经过反复测试,这种粽子式包扎法收到惊人效果,不仅将耐压值从3兆帕提升至10兆帕,完全满足高压管道要求,而且规避了动火作业的安全风险。更难得的是,单次维修成本直降万余元。
在浩口站的示范应用中,刘文佩仅用20分钟就完成了一个漏点的封堵。“现在就像包粽子一样简单高效!”他笑着说。这项创新技术自应用以来,已在油田的江汉采油厂高场站、王场联合站等多个站点成功实施,累计节约维修成本超10万元。
目前,江汉油田已基于此项技术开发出标准化快速堵漏工具包,在全油田推广使用。从早餐粽子到管道堵漏,这个源于生活智慧的创新,不仅解决了生产难题,更展现出基层技术员工的无限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