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7-16 08:45
□本报记者 王 冲
通讯员 邬琳娜
6月的一天清晨,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实验室,中韩石化化工分析中心主管技师赵玉勇正仔细核对产品的检测数据。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老赵,山东济宁客户反映,我们新产品的熔指数据和检测结果偏差很大,怀疑产品质量有问题。”市场攻坚小组同事的声音透着焦急。
挂断电话,赵玉勇立即调出该批次产品的原始检测记录。数据显示:熔融指数12.3克/10分钟,完全符合企业标准。客户自检结果却只有9.8克/10分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偏差,一定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他想了想,决定亲自走一趟。
第二天一大早,赵玉勇带着厚厚一沓原始记录出现在客户实验室。他环顾四周,注意到客户的熔指仪摆放在空调出风口附近,仪器底座有明显倾斜。
“您看水平仪气泡都偏到边上了。”他蹲下身,指着仪器底座说。客户愣了一下,疑惑地问:“这个会影响结果吗?”“就像用歪的尺子量东西,数据当然不准。”赵玉勇边说边取出随身携带的工具包,用仪器调试。他注意到口模内壁结了一层深褐色的焦化物,问道:“这个口模多久没清理了?”客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最近生产任务重,疏忽了。”
让赵玉勇意外的是,客户使用的120目筛网边缘出现破损。“筛网破损会导致物料通过量异常。”他取出新筛网换上,又利落地完成设备调试维护后说,“我们重新检测一次。”当熔融的物料通过维护后的设备,显示屏上的数字最终定格下来。“真的和你们提供的数据吻合!”客户惊喜地说。
随后,赵玉勇没有着急离开,又手把手教客户操作要领。临走时,他留下自己整理的检测常见问题手册。“赵工,您这哪是来解决问题,简直是给我们上了堂培训课啊!”客户握着赵玉勇的手感慨。
回程的高铁上,赵玉勇的手机又响了。这次是成都客户咨询产品改性方案。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技术资料,耐心解答:“您说的这个应用场景,我们新研发的这个牌号产品可能更合适……”
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而中韩石化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一次次真诚的技术支持中,已深深扎根在客户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