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石油工程公司聚焦智能钻井核心能力建设,成功研发Idrilling(应龙)科学钻井系统,试验阶段应用近400口井、钻速提升19.34%

打造科学钻井“智慧大脑”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7-17 08:09

本报记者 李泰豫

通讯员 李亚男 王 力

山东青岛的7月,海风带着微咸的气息迎面吹来。记者走进位于青岛的Idrilling(应龙)科学钻井系统决策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来自全国各地作业现场的地质工程信息。与此同时,长城AI大模型迅速生成跟踪优化方案,实时推送给现场,通过数据驱动的高效串联,实现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科学高效运行。

一个多月前,中国石化首套自主研发的科学钻井系统——Idrilling(应龙)科学钻井系统1.0版发布会在这里举行,油气勘探开发数智化发展的蓝图正全面铺开。

“以前,需要好几天才能编写一套钻井设计方案,现在在大模型和工程数据库的辅助下,两三个小时就能出一套结构化方案,提速数十倍。”Idrilling(应龙)系统研发团队带头人、经纬公司安全总监杨斌自豪地告诉记者,“数千米地层如同被迷雾笼罩,地质条件突变、高温高压等制约了钻井效率,威胁着安全生产。传统数据采集处理方式时效差,还割裂了决策链条,如同蒙眼前行。如今利用AI能直接翻译地层‘密码’,让地下数千米一览无余。”

向智破万难。为破解全域信息采集覆盖不足、AI辅助程度较低、装备协同联动存在壁垒三大难题,石油工程公司聚焦智能钻井核心能力建设,坚持以工程问题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安全增效为标尺,历经数年的集智聚力、实践论证、迭代优化,Idrilling(应龙)科学钻井系统1.0版成功问世。

“这套系统犹如为‘钻地龙’装上了‘雷达眼’‘智慧脑’和‘金刚爪’。”石油工程公司科技信息部经理毛迪形象地比喻道。

该系统集“物联感知、科学决策、闭环控制”三大子系统于一体,通过实时捕获地质、工程、设备状态等海量数据,为科学决策实时提供全链条数据支撑;再利用AI大模型自动生成钻井施工方案,智能辅助现场决策;最后通过闭环控制子系统建立高效稳定的通信机制,确保控制指令精准下发、从钻头到地面的每一台设备快速响应执行。

过去,钻井液性能监测需要技术员全天候驻守钻井液池边,仅凭目测判断流体指标,细微偏差就可能诱发卡钻、溢流等井下复杂情况;夜班工人在灯光下誊写数据,手填报表高高摞起;钻进时遇到高压层等复杂情况时,现场决策完全依赖工程师的经验判断,一旦误判就可能导致经济损失。

“Idrilling(应龙)系统让传统钻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系统研发主力、胜利石油工程智信中心经理何洪涛深有感触。

“嘀!人脸识别成功,请进入井场。”何洪涛带着记者来到胜利石油工程70169钻井队施工现场。在这里,记者看到钻井液智能坐岗系统如同AI钻井液工程师,可实现自动工况识别预警、自动灌浆,24小时“不知疲倦”精准运行;钻井装备物联网系统实现井场设备互联互通,实时监测泥浆泵、顶驱等关键设备,改变了现场依赖人工巡检保养设备的传统模式;钻井装备、地层岩性等数据,都汇聚到“智汇盒”,并实时回传至数据资源中心。

前期试验阶段,该系统已在深层超深层、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藏累计应用近400口井,应用井段平均机械钻速提升19.34%,平均钻井周期缩短12.93%,复杂故障率降低15%。

“我们将秉持‘现场操作自动化、决策管理智能化、运营服务扁平化、施工环境友好化、生产过程低碳化’理念,加快构建‘智能决策+智联控制+全自动化钻机+钻井智能导航’体系,让油气工程更高效、安全、绿色。”石油工程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吴柏志说。

( 责任编辑:蒋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