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看台

西南石油工程公司在西北市场以技术立标、服务塑魂、质量铸链

擦亮“西南管具”金字招牌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7-30 08:28

□孙 岩 倪顺成

戈壁热浪翻涌,钻机轰鸣入云。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万米深井攻坚现场,一批批经过精密维保的钻具,正被源源不断输送至井场,支撑着我国深地工程探索不断刷新纪录。

西南石油工程公司油田工程服务分公司新疆西南管具中心(简称:西南管具)以技术立标、服务塑魂、质量铸链,提供十年如一日“零差错”的硬核保障,在西北市场镌刻下专业与值得信赖的品牌印记。

技术立标创新引擎驱动“硬核”突围

品牌成长的基因,源于一次次技术突围的成功。西南管具把技术断点锻造为创新支点,让效率革命重构市场认知,以“人无我有”的技术代差、“人有我精”的工艺迭代、“人精我专”的标准输出,在激烈的管具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2012年3月,新疆轮台西南管具基地,数控车床的轰鸣声穿透戈壁寒风,当首批采用独创“数控车床螺纹智能对刀技术”修复的280根5寸钻具送到湖南钻井现场时,负责验收的井队技术员惊叹:“不可思议,传统工艺需要9天,你们仅用了36个小时。”

这场极速的“螺纹修复战”,让西南管具一炮而红。回溯技术攻坚的起点:2010年,四川盆地深井、超深井及含硫气井开发遭遇钻具维修瓶颈——精度不达标,导致钻杆平均维修4次便提前“退役”,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面对难题,他们组建技术攻关团队掀起一场“精度革命”。

他们用独创的动态对刀法,生产出第一头符合API(美国石油学会)标准的钻具螺纹,随后不断优化完善工艺与智能补偿参数体系,配合专利工具,将单头螺纹修复时间从50分钟压缩至25分钟。

这一进步,不仅大幅提升了钻具维修的效率与质量,也让他们将战略目光投射到更辽阔的西北市场。2012年3月,他们怀揣打响“西南管具”品牌的豪情壮志进军西北市场,在西北油田年度综合技术服务评选中斩获第一。

2015年6月,他们挺进中国石油塔里木市场,成功中标塔里木油田两个生产基地的钻具维修业务,并由此开启十年深度合作。

当同行还在追赶数控车床API螺纹修复时,他们已剑指深地,开展超深井钻具扣型技术攻关,优化螺纹参数,以尺寸换算速率提升,推动单井钻效提升30%、成本下降25%。

10年来,他们牵头制定2项行业标准、1项中国石化企业标准,累计获得国家专利21项,构筑起从检测维保、核心工艺研发到智能装备应用的全产业链技术壁垒,形成了以技术为驱动的差异化品牌认知。

服务塑魂全周期生态打造“金字”口碑

品牌灵魂的分量,往往沉淀在每一次服务创新里。西南管具将危机视为推广服务理念的契机,创新服务模式,让服务始终走在问题前面,推动能力提升,锻造出甲方满意的信任链条

“锥度超差0.01毫米,不合格!”面对西北油田监督人员的判定,刚入疆仅两个月的他们遭遇“当头一棒”。7寸、8寸无磁钻铤螺纹发生黏扣,对方坚持认定“参数不合格”,这让时任西南管具技术员的包艳眉头紧锁。

5月,沙尘暴席卷而来,包艳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奔赴井场,在能见度极低的条件下,完成参数测量,实测精度完全达标。他们查看螺纹脂,发现混杂沙粒结块,追溯操作记录揪出关键证据。

“服务不是数据‘对垒’,而是解决问题。”包艳一面将污染螺纹脂样本、扭矩问题呈报上级,一面给出具体解决办法。

这场教科书式的技术服务,让“有困难,找西南”的口碑在西北市场不胫而走。

“这次事件,也让我们认识到服务必须走在问题的前面。”时任中心主任叶顶鹏介绍,他们秉持“让用户满意、让自己完美”的理念,构建了“调研-响应-优化”服务闭环,量身定制区域化服务方案100余项,客户满意度提升至98%。

“当同行还在比拼维修速度时,我们已敏锐洞察到钻具维修服务的价值链提升空间。”叶顶鹏说,他们创新推出“驻厂监造+失效分析”服务模式,在业内率先将业务范围从基础维修延伸至“产品定制+全周期管理”。

深入的市场交流,不仅让他们发现了更多的增值服务“蓝海”,更锻炼了队伍。他们通过“师带徒”和轮岗制相结合培育体系将“工匠精神”注入品牌基因,近年来在各类比武中多次夺冠。

质量铸链完善体系驱动产业升级

品牌价值的跃升,归功于每一项技术服务质量标准提升。西南管具以CNAS认证实验室为基石,在质量坚守中创新求变,不断延伸技术链、服务链、产业链,赢得市场广泛认可与深度合作

2022年5月,他们自主研发的新型钻具穿透须家河组地层的重重岩壁,在井场应用成功。这一突破性进展,得益于其建立的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板块唯一具备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资质认证的油井管检测实验室。该实验室针对施工痛点,通过完善的三级质量验证体系,定制出专属的焊接配方和工艺,为“深地工程”复杂地层钻进奠定了基础。

“从实验室到现场,基于质量的创新是打开技术断点之门的钥匙。”该中心主任郝勇一语道破创新之要,指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从满足“符合性”向提升“有效性”转变。

在酸性气田开发中,面对“卡脖子”难题,他们通过构建“耐磨刀具研发-数控程序优化-无牙痕夹具设计”质量技术闭环,成功研发的“酸性气石油管特殊螺纹加工、检测、维修及上井服务一体化配套技术”斩获3项实用新型专利,推动产品一次合格率突破97%,超行业均值5%。

他们编制《镍基合金油套管特殊螺纹加工作业指导书》企业标准,将“零损伤”理念贯穿全流程,形成从原材料螺纹加工到现场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吸引业内管材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市场广泛认可。

(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