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8-01 08:59
●赵 华
据烃加工网报道,巴斯夫近期宣布已完成对DOMO化学持有的Alsachimie合资企业49%股权的收购,成为法国沙特兰工厂的所有者。该工厂主要生产聚酰胺6.6(PA 6.6)的关键前体,包括KA油、己二酸和己二胺己二酸盐(AH盐),这些产品是汽车、电子等行业的重要原料。
巴斯夫表示,收购Alsachimie合资企业的股份将显著提升公司对关键原材料的垂直整合能力,优化聚酰胺6.6价值链的供应稳定性与运营效率。此前,巴斯夫已在该基地投资建设先进的己二胺(HMD)工厂,并在德国弗赖堡基地扩建聚酰胺6.6聚合产能。这些措施旨在降低该公司对亚洲供应链的依赖,并提高欧洲本土产能。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巴斯夫正大力开拓新材料领域。
聚酰胺6.6前景良好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高性能工程塑料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巴斯夫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进一步巩固了在该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行业数据显示,预计全球聚酰胺6.6市场规模未来5年将保持年均5%的增长率,巴斯夫的布局将为其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从区域市场来看,欧洲高性能工程塑料的需求增长尤为明显。欧盟正积极推动汽车轻量化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量逐年攀升,带动聚酰胺6.6的需求增长。通过此次收购,巴斯夫不仅强化了在欧洲市场的布局,而且为满足区域内不断增长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以可再生氨产品推动低碳转型
5月,巴斯夫在德国路德维希港的一体化基地正式推出两款可再生氨产品——可再生氨及24.5%可再生氨溶液。这些产品通过向氨生产装置输入绿氢,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单次航班使用可再生氨作为燃料添加剂,碳排放可减少约128千克。该产品已通过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ISCC+),可直接替代传统氨产品供应市场。目前,巴斯夫计划将可再生氨作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措施。
传统氨生产高度依赖化石燃料,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巴斯夫通过质量平衡法将绿氢引入生产流程,不仅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而且大幅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分析认为,此举为化工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可再生氨在能源、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市场数据显示,全球氨市场规模超过1亿吨/年,其中约80%用于农业化肥生产。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可再生氨的生产成本正逐步接近传统氨产品。巴斯夫这一创新举措有助于降低自身碳足迹,并为行业提供了新的低碳解决方案。
从技术角度看,巴斯夫的可再生氨采用先进的氢气提纯和混合技术生产,确保产品质量与传统氨产品相当。这种渐进式的创新方式在降低技术风险的同时,为客户提供了无缝过渡的选择。分析人士认为,这种“渐进式低碳转型”策略更易于被市场接受,也为其他化工企业提供了借鉴。
优化业务组合 剥离非核心资产
近年来,巴斯夫通过出售多项资产优化业务结构。去年7月,巴斯夫将采矿用絮凝剂业务出售给美国化工企业索理思;今年5月,巴斯夫将路德维希港基地的氨、甲醇及三聚氰胺工厂近60万吨/年的产能出售给国际工艺装备公司 (IPP);6月,巴斯夫将生物能源酶业务转让给加拿大拉曼集团的子公司。
这些举措只是巴斯夫降本增效计划的一部分。自2023年10月起,巴斯夫启动了包括资产剥离、工厂优化在内的成本削减措施,目标是年降本5亿欧元(约合42亿元人民币)。巴斯夫强调,剥离非核心业务有助于集中资源发展化学品、材料科学等高增长领域,符合能源转型趋势。
分析人士表示,巴斯夫的资产剥离策略反映了化工行业格局的变化。面对能源价格波动和市场需求转型,企业需要聚焦具有长期竞争力的业务领域。巴斯夫通过优化业务组合提升了运营效率,也为未来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从财务角度看,这些资产剥离计划为巴斯夫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流。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通过资产出售已获得约20亿欧元的收入。这些资金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和实现债务重组,并为未来的业务转型提供财务支持。
总体而言,巴斯夫正着眼于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开拓。在全球化工行业向低碳化、高端化发展的趋势下,巴斯夫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竞争力,而且将为行业转型提供有益参考。未来,随着各项战略举措的逐步落地,巴斯夫有望在全球化工行业变革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链接:巴斯夫与Equinor达成天然气协议
本报讯 巴斯夫与Equinor(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近期达成战略协议,今年10月1日开始,Equinor每年将向巴斯夫供应约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为期十年。
巴斯夫表示,公司不仅将天然气视为保障化工产品生产的关键原料,而且将其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积极布局新材料的背景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对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挪威对天然气生产有严格规定,碳排放量很低,符合巴斯夫的相关要求。分析人士表示,双方的合作反映出欧洲能源巨头为防止地缘政治冲突给能源市场带来波动进而影响自身业务,正寻求签订长期双边合同以保障能源安全,并实现脱碳目标。(李 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