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8-06 08:33
□中国石化品牌与文化特约研究员 邓正红
当两个功能相近的商品摆在面前,贴有“碳中和认证”标签的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这背后不仅是环保理念的胜利,更是技术软实力构建的商业护城河。这种绿色技术品牌溢价现象在石油石化领域尤为显著。
消费者和投资者对“绿色身份”的双重认可
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传统能源企业纷纷通过投资可再生能源、碳捕集技术等绿色项目重塑品牌价值形象。壳牌在北海布局的海上风电项目使其在欧洲市场的低碳溢价达12%,道达尔能源通过生物燃料研发获得的品牌附加值甚至超过其炼油业务毛利率。
这种溢价效应背后是消费者和投资者对“绿色身份”的双重认可。一方面,终端消费者愿意为标注“碳中和”的石油石化产品支付额外费用;另一方面,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基金对采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石化企业给予15~20倍的市盈率估值,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绿色技术品牌溢价既是技术软实力的货币化体现,又是企业道德信用的期货合约。拥有核心低碳专利的“技术溢价型”企业可获得持续的品牌增值。
石油石化品牌绿色技术溢价的实现路径
石油石化行业要实现绿色技术品牌溢价,关键在于构建从技术创新到市场认可的全链条价值体系。只有将技术创新锚定真实需求,才能让绿色品牌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引擎。
强化绿色技术的差异化优势。通过自主研发或联合攻关,突破低碳炼化、CCUS、生物质能源等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软实力矩阵。例如,开发低能耗催化裂化工艺或智能化减排系统,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在环保指标上形成竞争壁垒。这本身就是品牌价值和绿色软实力势能的积累。
建立可量化的绿色认证体系。对减碳效果、循环利用率等核心指标进行第三方认证,推动行业统一评价标准。例如,通过生命周期评估量化产品碳足迹,将数据透明化嵌入品牌传播。这种“硬核”背书能有效提升客户对绿色溢价的接受度。
创新绿色技术商业化模式。探索“技术+服务”软实力价值输出,如为下游企业提供碳管理解决方案,或通过碳资产交易实现技术变现。借助数字化工具增强供应链绿色可信度,进一步扩大品牌绿色溢价空间。
品牌叙事与公众情感共鸣。通过讲述技术如何改善社区环境、保护生态的具象故事,将抽象减排数据转化为社会责任认同。道达尔能源在非洲光伏项目中的“能源普惠”传播,成功塑造了“绿色变革伙伴”形象,间接提升了其炼化产品的溢价能力。
技术迭代、市场认可与社会责任的三重支撑体系
石油石化行业的绿色溢价并非单纯依赖政策红利,而是技术价值、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同产物,并构成技术迭代、市场认可与社会责任的三重支撑体系。
在技术层面,低碳技术的突破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比如,某企业利用CCUS技术不仅将每吨碳处理成本降低40%,更通过将捕集的二氧化碳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创造了循环经济收益。再比如,某企业采用绿色工艺生产的航空燃油,在国际碳交易市场每桶溢价3~5美元。
市场机制通过“用脚投票”强化绿色价值。全球已有23家主权基金将ESG评级纳入油气项目投资门槛,倒逼企业主动披露碳足迹数据。2023年新加坡交易所的低碳原油期货合约交易量比上年增长217%,表明资本正在为绿色认证支付真金白银的溢价。而在消费者端,壳牌公司的调研显示,68%的工商业客户愿意为获得ISCC认证(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的化工品支付5%~8%的额外费用。
更深层的溢价来自社会价值重构。当某油田将2%的利润定向投入光伏制氢项目时,获得的政府特许经营权延长12年,这种政策回报实质是公众对环境正外部性的定价。正如国际能源署报告所指出的:“未来的能源溢价不再来自资源禀赋,而取决于企业能否将碳成本转化为社会资本。”
随着区块链溯源技术使碳排放数据不可篡改,一个技术可验证、市场愿买单、社会能共享的新型溢价体系已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