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 · 动态

西南油气分公司持续强化勘探开发一体化,不断加强基础研究与工艺攻关

耕耘通南巴 “磨刀石”里采出天然气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8-12 08:03

本报记者 冯 柳

通讯员 柯光明

日前,西南油气分公司部署在通江须家河组气藏的第一口水平井——马6-1H井测试日产天然气量57.5万立方米,创下通江-巴中地区须家河组气藏高产新纪录。

四川通南巴是我国著名革命老区,该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20世纪中叶,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入川,发现该地区须家河组分布着大块的坚硬砂岩,当地人将其用作“磨刀石”或制成石磨。事实上,这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因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被称为地质家考场。

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具有纵向沉积环境多变、横向多物源交汇、储层致密、裂缝有效性差等特征。“相比川西须家河组,这里效益开发难度更大。”该公司油气开发管理部经理邓文龙说,要在如同“磨刀石”般的致密砂岩中开采天然气,他们面临着地质特征认识不清、储层预测精度不高、富集高产规律不明、部署模式和工程工艺适应性差等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直以来,西南油气分公司持续强化勘探开发一体化,统筹分区分层逐级评价,抓实地质特征精细描述,深化气藏认识,强化地球物理精细预测,提高预测精度,探索气藏高产富集模式,优化部署模式,攻关裂缝储层提产工艺,提升改造效果。今年,部署在该地区的马6-1H、元陆401H两口井,测试天然气无阻流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天,初步落实10亿立方米规模建产新阵地。

为摸清复杂多变的地质特征,该公司坚持室内研究与野外观察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评价相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分析相带迁移、断裂期次,岩芯观察分析岩性组合变化、裂缝发育特征,薄片微观分析岩相特征、微裂缝状况;坚持地质特征与生产动态相结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评价优质储层及有效裂缝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不断深化不同类型气藏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针对储层、裂缝预测难点,他们精细预测储层裂缝展布,强化不同单位联合攻关及地质地震一体化攻关。储层预测方面,按照去泥找砂、砂中选优思路,形成优质储层预测方法;裂缝预测方面,创新形成“三缝”(断缝、褶缝、伴生缝)融合预测技术,预测结果与实钻井吻合度提高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针对甜点模式不清的问题,他们实施气藏地质-气藏工程综合评价,明确不同类型气藏产能主控因素与高产富集规律,结合储层、裂缝预测确定地质甜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工程甜点识别及预测,落实气藏地质-工程双甜点分布,综合考虑主优质储层、裂缝分布规律,建立高效布井模式,提高优质储层、裂缝钻遇率。

通南巴须家河组的储气空间好比密集的毛细血管,而压裂技术则是打通这些微小通道的关键利器。由于该地区气藏储层物性较差,砂体呈现出典型的“磨刀石”特征,此前改造测试的气井整体压裂后效果差异较大,稳产能力不足,且累计产量偏低。为突破这一瓶颈,该公司组建团队攻关裂缝储层提产工艺,形成须家河组深层致密砂岩压裂提产关键技术,不断提升改造效果。应用该技术后,裂缝覆盖率超95%,单井测试产能提升3倍以上,实现大幅提产提效。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