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8-13 08:03
忽凤红
夏日的阳光炙烤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深地一号”顺北油气田联合站内,几个巨大的球罐静静矗立。7月25日一早,西北油田采油四厂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位小顺和特检所的技术人员带着一台特殊的设备来到现场,准备对2号球罐进行检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不需要进入罐体内部,而是采用一项新技术——TOFD衍射时差法超声波对球罐做全面检测。
“以前检测球罐,必须办理受限空间作业票,人员要穿戴防护装备进入罐内,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还存在安全风险。”位小顺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向同事们说。他手中的检测仪外观看起来像个加大版的手电筒,连接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波形图。
随着“滴——滴——”的提示音响起,检测正式开始。位小顺和技术人员沿着球罐外壁缓慢移动探头,电脑屏幕上立即呈现出清晰的焊缝图像。站在一旁的技术员郑鑫不禁点头:“这项技术真不错。以前做内部检测,光准备工作就要3天——排空介质、通风置换、气体检测,现在直接在外面就能完成全面检测工作。”
位小顺算了一笔账:以一个1500立方米球罐为例,传统检测需要花45天在内部搭建满堂架,打磨焊缝检测;而采用TOFD衍射时差法超声波检测,只需在外部搭建脚手架,单罐可缩短工期20天,节省人工、设备等费用10余万元。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人员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风险。
“这项技术的优势不仅仅是效率高。”郑鑫补充,“它的检测精度更高,能够发现更细微的缺陷,而且可以形成数字化报告,便于建立设备健康档案。”
临近中午,检测工作已接近尾声。位小顺带着特检所技术人员对最后一段焊缝进行复核。阳光直射在金属罐体上,表面温度超过50摄氏度,但他们的工作服还算干爽——若是在密闭的罐内作业,此刻恐怕早已汗流浃背。
“全部检测完成,结果与内部检测一致。”特检所技术人员反馈。
联合站负责人兰林看着检测报告,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新技术不仅解决了安全问题,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接下来我们要在全站推广这种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