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8-14 08:49
李 晓
我常常冥想古代的模样,大地山川,城市乡村,人流熙熙。
幸亏有汗牛充栋的文字记载,给我们留下了对古代的无限探求。我有时也想,在浩瀚的文字海洋里,那些文献中的记录,与真实古代的面相,是不是有些失真。
在宋朝,有一幅名画叫作《清明上河图》。那年阳春三月,画卷的作者张择端,从宫廷里溜出来,到都城汴梁的馆子里喝酒。醉意蒙眬中,张择端望着都城的繁华市井萌生出一个愿望,那就是用图画还原一个汴梁。这次酒后心愿,成就了传世经典名画。
张择端用画笔留下的,也是一座宋朝城市的底片。这幅画卷,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层层雾霭,依然能够眺望到北宋都城里熙熙攘攘中行走的身影,店铺里飘动的旗幡、柳树下拴着的毛驴、新郎官骑着的那匹枣红马、店小二苏贵郎爱着的女子杨闰闰,还有汴河上的拱桥、河里的船只……
生活在一座城,你对它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和一草一木真的熟悉吗?就如亲人耳根上的一颗痣,脸上的一丝皱纹,某个晚上新添的一根白发,对这些细微的地方,我们有时往往是陌生的,甚至是冷漠的。一座城,表面上和它肌肤相亲,但深入了解它的五脏六腑,对它充满了关切,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我生活的这座城,10多年前因为三峡工程竣工后江水上涨,涛声隐隐中大半个城被淹没在水下。关于老城的记忆,在一江大水下的微弱呼吸里,日渐依稀。
69岁的老王,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也是一个业余画家,平时给楼上楼下邻居家帮忙安一盏灯泡、拧一颗螺丝帽啥的,是个典型的热心肠。7年前的那天,老王突然有些心急了,他想给老城的人,找到一条灵魂回家的路,于是他画了上千张昔日老城的平面图发到网络上,一时间汇聚了老城的众多网友,他们在这些手工绘图里寻找指认着当年喝豆浆吃油条的老馆子、张大毛的修鞋摊、胖大娘的蹄花儿馆子、刘大妈的裁缝铺……老王在画图时,常常半夜醒来,突然想起庭院深深瓦缝参差的老宅院、当年打酱油的那家副食店、黄葛树下的老理发店、流水沟上的楠木桥……于是笔走龙蛇地迅速勾勒,生怕记忆的闪电瞬间就划过了天宇。
那些日子,一座城市的一张张画像,完全覆盖了老王的生活。这是对一座城市记忆的抢救,给一座老城做人工呼吸,延续城市的一道道文脉,让它回光返照魂兮归来。后来,老王和另一个朋友,为这些手工绘图配上文字,自费出版了一本装帧非常漂亮的书。
1959年春天,浙江的千岛湖因为修建电站蓄水,淹没了数百个历史悠久的繁盛市镇和村落,一些村落还没来得及拆迁清理,就被盈盈而来的湖水淹没。历经50多年沧浪之水的洗礼,潜水员深入水下还能看见当年古城墙、古院落、石梯和石狮子。那年我游历岛屿,遇到了进入古稀之年的余年春,一个贺城的老居民,他站在岛屿上手工绘着一张草图,那是一个老人饱含深情的还乡图。在老人家中,一张长3米、宽1米的卷轴手绘地图,还原了贺城、狮城几乎一砖一瓦、一树一墙、一路一巷的记忆,这项浩大的工程,耗去了他20多年马不停蹄的时光。在这张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见群山巍峨、街道错落、小路蜿蜒、店铺林立、石狮威严……甚至标出了门牌号码、户主姓名。
用图像,用文字,用声音,为城市留下一张张珍贵的底片,关于城市里那些市井烟火、桨声灯影、古树参天、老街老巷、古钟悠扬、旧日物件、文脉探寻、往事钩沉……这些底片在岁月深水的浸泡里,某一天再度显影,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的城市,由此搭上了时光之桥,也足以让城市之根茁壮生长。
(作者来自中长燃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