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自立自强勇攀科技高峰

——记第九届“感动石化”人物窦玉芹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8-21 08:51

本报记者 阎茹钰 黄 瑾 高 蓬

在长江北岸的川维化工厂区,一座银白色的现代化装置巍然矗立。传送带上晶莹剔透的颗粒翻滚跳动着,折射出丝丝光芒。在这个化工新材料的背后,凝聚着一位科技工作者十四载的匠心与坚守。她就是川维化工高级专家、高阻隔性环保材料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研发项目技术负责人窦玉芹。

从业20多年来,窦玉芹深耕化工新材料领域,带领团队自主研发EVOH,14年磨一剑,打破长达50多年国外技术垄断的局面,让中国在高阻隔材料领域挺直了脊梁。

“做有用的科研,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作点贡献”

窦玉芹与EVOH的缘分,始于大学时期的那堂关于“Ambition(志向)”的英语课。当时,选择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她,暗自定下目标:尽自己所能,做有用的科研,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作点贡献。

带着这个质朴的志向,窦玉芹入职了川维化工,这个为民而生、以产业报国的老企业。她深信,企业直面市场脉搏,科研选题能更紧密围绕国家需求、产业呼声和人民期待,是创新落地的最佳土壤。在川维化工科研院,窦玉芹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刚入厂工作的她,白天摸索企业产品工艺和生产装置,晚上研究国内外市场竞争对手情况。经过半年潜心钻研,她结合企业优势、市场痛点和自己前期对PVA(聚乙烯醇)的研究积累,敏锐锁定了一个崭新且极具挑战性的科研方向——EVOH。

这是一种小众且高端的新材料,其阻氧性是常规塑料产品的一万倍,被称为“阻隔之王”,可使食品在没有任何防腐剂、添加剂的情况下,延长食物的保质、保香期长达数月乃至数年之久。

然而,彼时的中国,EVOH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技术被国外严密封锁,进口产品售价高昂,严重制约了国内市场的应用,掣肘了老百姓食品健康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窦玉芹意识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VOH迫在眉睫。

2011年春天,中国石化发出研发EVOH的“赛马令”。虽然,业界形容这项产品研发难度如同攀登珠穆朗玛峰,但是窦玉芹率团队毫不犹豫立下“军令状”:“为什么外国人可以研发出来,我们差在了哪里?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

满腔热血化为行动,实验室成了她的第二个家。资料堆叠如山,讨论、验证、实验昼夜不息。连续奋战72小时成为常态,熬红的双眼见证一次次攻坚。当第一批合格样品在凌晨诞生,她轻轻捧起成形的产品颗粒,泪水在护目镜下悄然滑落:“这是中国EVOH的种子,我们要让它长成参天大树。”

2012年冬天,由于川维化工研发团队率先拿出指标合格的小试样品,在中国石化3家单位参与的这场“赛马”中拔得头筹,这个来自重庆的“花木兰”赢得继续攀登这座“珠峰”的机会。

“搞科研,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

小试告捷仅是起点。在新材料领域,从实验室到工业化之间横亘着一道天堑,中试则是科技成果跨越“死亡谷”、迈向工程化与产业化的关键一跃。

面对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特种设备多,又无经验可借鉴等多重困难,窦玉芹带着研发团队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从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计、物流数据计算、工艺包编制到设备选型,从无一不学直至无一不通。

在她的办公室里,一排排材料类、工程类专业书籍,一篇篇写满批注的论文文献,一本本被翻得卷边的工作日志,默默诉说着背后的努力。

其中,最让团队成员汪清泉佩服的,是窦玉芹的严谨认真。每次他提交的中试开车方案,都会被窦玉芹补充上万字的操作细节。“一次中试开车失败,会耗费上百万元的金钱和大量精力,所以我们前期的工作容不得丝毫懈怠。”她时刻绷紧这根“责任弦”。

2016年,在团队集智攻关下,500吨/年EVOH中试装置建成。然而,未及品尝喜悦,“至暗时刻”骤然降临。数次开车接连失败,装置运行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产品如糙米般又黄又粗糙,与进口产品相去甚远。

压力如影随形,质疑声渐起。但窦玉芹没有动摇,反而镇定地给大家打气:“搞科研,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有人不懂科研的规律,会被挫折打败。若能次次成功,又何必试验?”

一次次的挫折,反而淬炼出窦玉芹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人眼中的惨败,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优化经历。数据不会说谎,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每一次都是在往好的方向进步。搞科研会焦虑,但更要坚定信心。”川维化工营造的宽容创新氛围,也渐渐打消团队的后顾之忧。

数载寒暑,11次改造和优化,直到2020年中试装置渐渐变得“听话”了。

“为了这一刻,我们默默奋斗了14年”

2021年,川维化工1.2万吨/年EVOH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入选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标志着这项科技成果转化进入最终的加速阶段。

然而产能放大24倍,谈何容易。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关键核心设备——成型机组。买不到,讨不来,一年多时间里,窦玉芹和攻关团队不远千里,走访十余家供货厂商,查阅数百篇国内外文献,驻厂监造,最终研制出一套独一无二的装置,国产化率高达98%。

2024年2月10日,我国大陆首套1.2万吨/年EVOH高阻隔环保新材料工业化生产装置一次投料开车成功,装置实现满负荷长周期运行,产品实现批量销售,打破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成功解决我国高端新材料领域一项“卡脖子”难题。川维化工也成为全球第4家、中国大陆独家可批量生产和销售该绿色环保高端新材料的供货商。

“为了这一刻,我们默默奋斗了14年。”由于EVOH属于影响国家高阻隔材料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的“卡脖子”材料,项目研发属于国家重点攻关专项。为此,EVOH工业化之前,窦玉芹一直是研究院里的“小透明”,不发论文,不做宣传,甚至连公司评先进的时候也不参与。

“对外合作时,我们与合作单位严格签订保密协议,与供应商交流用代号代替真实的物料和工艺流程,有些设备厂家到现场安装完了也不知道具体是用于生产什么的。”单位很多同事甚至不知道EVOH的装置在哪里,也不知道窦玉芹究竟是研究什么的。点开窦玉芹的微信朋友圈,除了一束绽放的梅花作为封面,其余一片空白。

如今,梅花香自苦寒来,川维化工自研的EVOH已成为重庆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范,让窦玉芹与全体川维化工员工满怀自豪。

2025年3月18日,川维化工年产2.4万吨EVOH树脂技术升级项目开工。“花木兰”又脚步匆匆奔向下一个“战场”,做好新装置技术论证、到全国各地进行技术服务、研发新型号、调整现场生产工艺参数……对窦玉芹而言,EVOH早已融入她的生命,那个曾经许下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