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 · 政工

沙海“尖刀班”鏖战深地砺精兵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8-25 08:07

王明堂

8月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酷热难耐。18日,在西北油田采油四厂SHB4-10井口,顺北“尖刀班”班长刘守朝正带领班员紧固法兰螺栓。汗水滴落在滚烫的阀门上,瞬间便蒸发。“这口井产量高,但情况复杂,不能马虎。”刘守朝抹了抹汗说道。

顺北“尖刀班”由22名平均年龄31岁的青年员工组成,他们负责管理分布在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50余口超深井。3年前,厂党委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交给了80后党员刘守朝。面对油井分散、路途遥远、环境艰苦等挑战,他带领团队打造了一支勇闯沙漠的“尖刀班”,在“深地一号”工程最前沿树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

在这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茫茫沙海中,每周一清晨,鲜艳的五星红旗都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迎风飘扬。这已成为顺北“尖刀班”雷打不动的传统,也是驻守在“深地一号”工程最前沿的石化员工最庄严的仪式。

“每周的升旗仪式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班员薛文动情地说。他是武警某部的一名战士,退伍后投身石油事业,来到“尖刀班”后,凭借过硬的作风和坚定的信念,光荣地担任了护旗手。“每当国歌响起,亲手将国旗升起,我就感觉又回到了军营,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的任务,就是守护好每一口超深井”。

顺北油气田平均井深超8000米,地层压力超140兆帕,注气开发至关重要。传统注气作业需拆卸立管等复杂高危工序,耗时10小时,应急响应4小时。今年,他们研发的革命性注气接头,将作业时间从10小时压缩至1小时,应急响应缩短75%,犹如给井口装上“微创手术刀”。这项国家专利技术已在8口井应用,单井次节约成本15万元。以党员为骨干的“刘守朝创新工作室”,3年来攻克技术难关100余项,42项获国家专利授权,创效超3000万元。

在“守朝夜校”授课时,刘守朝常说:“管井如育儿,既要懂脾气,更要有耐心。”今年沙尘暴天气,党员“尖刀班”顶着八级狂风,在能见度不足5米的沙尘中连夜抢修,严格管理,保持了“无故障关井、无井口失控、无违章停工”的安全纪录。

今年,该厂党委将“尖刀班”经验裂变推广,任命“尖刀班”的白鸿海、董双等骨干出任新开发区块带班班长,把有效力量由点到线,投射到5个条带的关键节点上,尖刀班的精神正在沙漠深处呈星火燎原之势。

如今,顺北“尖刀班”管理的井数从最初的6口增加到50余口,人均产量、利润等指标在行业内领先,其中的4号带成为中国石化“少井高产”示范区。

最好的成绩,都是靠党员带头、众人实干,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夜幕降临,沙海深处不灭的灯火照亮了油井,也映照出“尖刀班”成员平凡而坚实的担当。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