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8-25 09:01
□郭 昊 (特约撰稿人)
产能无序扩张、价格恶性厮杀、技术同质化严重,交织成“内卷”风暴……尽管上半年光伏应用装机与累计装机均创新高,但盛况之下,实则暗流汹涌。
8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行业座谈会,旨在进一步规范光伏行业竞争秩序,标志着光伏“反内卷”战役以“非常决心、超常力度”全面升级。此次会议距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单独召开的光伏座谈会仅46天,无论是参与部门、覆盖企业范围,还是议题针对性,均超出行业与市场预期。而7月25日举行的光伏行业2025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简称:“2025年光伏行业年中会议”)同样释放出不寻常的信号。一年前,光伏行业就提出了“反内卷”,一年后,这种呼声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高。那么,光伏行业的“内卷”顽疾为何难除?如何尽快从野蛮生长走向高质量发展?
行业发展举步维艰
一季度,31家主产业链上市公司净亏损超过125.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长274.3%
“举步维艰”,谈及我国光伏行业上半年发展,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用了这四个字概括。
数据显示,电池片组件的产量增速已降至15%以下,多晶硅环节同比增长下降的落差超过100%,出现了自2013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硅片落差超过80%,出现了2007年有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王勃华明确表示:“今年下半年,‘反内卷’将成为光伏制造端最重要的工作。”
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量同样跌落,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5年1~6月,硅片、组件出口量同比分别下降7.5%、2.82%。光伏产品出口额连续两年下降,今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下降26%,以历史半年度出口额的最高点——2023年上半年的290亿美元计算,下降幅度超过50%。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对31家主产业链上市公司进行了一季度亏损统计,净亏损超过125.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长274.3%。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超过40家企业公告退市、破产或兼并重组。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刘译阳指出:“‘内卷’势头远远没有过去,万里长征刚走了第一步,如果没有把事情真正处理好,只会回到过去。”
“内卷式”恶性竞争是造成困境的主因
“从全行业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阶段一定要控制同质化的技术,产能一定要‘砍’下来”
多位专家分析,造成中国光伏行业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华直言:“‘内卷’的本质就是供大于求。供大于求的本质,是同质化产能过多。”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强调,企业要想长久赚钱,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要维护整个行业生态,商场不是战场。
覆巢之下无完卵,若整个行业都在赔本销售,单家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宋志平指出,现代市场经济本就是“过剩经济”。中国水泥曾过剩 35%,如今光伏组件的全球产能已高达1200吉瓦/年,却只有600吉瓦的需求,如何在过剩中盈利?
徐晓华称:“从全行业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阶段一定要控制同质化的技术,产能一定要‘砍’下来。”
他认为,第一,要坚定地推动硅料产能的优化。硅料产能现在是350万吨/年,可以考虑“砍”为140万~150万吨/年。硅料环节的兼并重组势在必行。
第二,在现阶段,任何技术路线的产能都不能再扩了。不只是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不能扩,包括BC(背接触电池),甚至HJT(异质结电池)也不建议扩。因为TOPCon、BC、HJT三条技术路线谁也替代不了谁,谁也没比谁好太多。效率上可能略微有点差异,售价略高几分或略低几分,但没有真正的赢家,光伏现在是非理性的价格竞争,再卷下去没有赢家。
第三,价格必须要修复到可持续的理性水平。现在这个价格水平再持续一段时间,整个行业就会出大问题。一方面光伏制造业承受着巨大压力,整个行业普遍亏损。另一方面,这些年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及社会资本投入,如果出现系统性风险,不光是光伏行业和100多万名光伏从业者的问题,甚至可能波及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层面。所以,“内卷”一定要整治,而且要在国家引导下强力整治。
企业要不断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引导企业回归经营本质,将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模式优化
面对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光伏企业正积极寻求破局之道。晶科能源作为光伏行业头部企业的代表,公司副总裁钱晶表示,通过高质量的技术研发、差异化的产品创新、一站式的光储融合服务,全球化布局及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建设等,公司用实际行动积极打破行业“内卷”,走出了属于晶科的高质量、创新性、差异化的“反内卷”之路。
“‘内卷化’的竞争环境往往导致行业内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企业会过度关注短期价格竞争,而忽视技术创新和产品品质。”钱晶认为,反内卷能够引导企业回归经营本质,将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模式优化,引导资源向优质企业和创新项目倾斜,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提高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光伏能源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价格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光伏行业整合将加速。资源将向技术领先、成本控制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企业集中,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这有助于优化行业产能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整个行业的运营效率和经营环境。
对此,钱晶表示,晶科能源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保持技术创新领先优势。通过推出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更可靠的产品,满足市场对高性能光伏产品的需求,以产品差异化应对市场竞争。继续深化全球市场布局,拓展市场份额。同时,在全球多个地区布局生产基地,实现本地化生产和供应,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加强产业链一体化建设,增强自身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将ESG理念贯穿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发展战略,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全行业应达成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至上的共识
打造差异化、细分化、高端化、品牌化,凭核心竞争力获得可持续溢价
作为主管部门的工信部及国家能源局也明确了下一步整治方向。
“下一步电子信息司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规范行业发展、强化标准引领、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二级巡视员吴国纲指出,在规范光伏行业发展方面,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将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强化规范条件的政策引导作用,定期公告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实行社会监督和动态管理,持续营造以创新为引领、以质量为优先、以公平为准则的市场环境,引导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桂小阳提出要全行业协力破解难题:“当前光伏行业出现的非理性竞争加剧、低价中标、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全行业要积极面对和解决,希望行业达成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至上的发展共识,抓好安全生产,坚持生态优先,在招标中摒弃最低价格中标的观念,持续提高技术标准,推动实现产品优质优价。”
“行业必须凝聚共识积极应对当前困境。”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呼吁,强化行业自律已刻不容缓,“企业应严格遵循行业规范与秩序,坚决杜绝低于成本价的报价。”
如何落到操作层面?宋志平提出“先去产量、再去产能”,光伏行业要通过限产稳住现金流和利润后,再着手去落后产能,并对先进产能实行“以销定产”。“限产之后,要提防企业因价格上涨带来的产能扩张冲动,必须明确价格是因为限产,并不是行业不过剩了,所以限产量和限产能需同时进行,才能保住价格。”宋志平说。
目前,不少光伏企业一味抢市场、拼降本,却忽视了产品质量和定价;自媒体层出不穷的“出货量排行榜”进一步扭曲了企业的价值观。定价被草率交给销售部门,而销售人员最擅长的正是“降价+赊账”。宋志平认为,真正的定价权应牢牢掌握在董事会和高管层手中。
谈到企业如何在“红海”中突围,宋志平认为,企业要打造差异化、细分化、高端化、品牌化,具备“涨价”的底气,凭核心竞争力获得可持续溢价。
我国光伏行业上半年成绩盘点
●装机规模
光伏发电新增装机2.13亿千瓦
累计装机规模历史性达到10.99亿千瓦
占全国总发电装机的30%以上
●发电量
光伏累计发电量5613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43%
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超过12%
●产业技术
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各环节的产量和技术水平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评论:光伏行业需重塑竞争新生态
□邱燕超
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行业迎来里程碑式跨越——新增装机突破2亿千瓦,同比增长逾100%,累计装机昂首迈过10亿千瓦大关,正式开启“太瓦时代”。然而,在热火朝天的抢装潮映衬下,光伏行业仍在艰难前行。光伏全产业链产品均价较峰值暴跌六成以上,多晶硅产量同比骤降,多家企业宣布破产退市。这冰火交织的图景,不仅揭示了行业深层阵痛,更使“反内卷”从企业疾呼升华为全行业攸关存续的共识。
光伏作为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其健康生态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与保持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当前,部分企业深陷“规模至上”的路径依赖,盲目扩张产能罔顾市场边界,导致行业深陷恶性循环。当创新动能被低价厮杀消耗殆尽,与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代差面临缩小的隐忧便浮出水面。若此“内卷”痼疾不除,中国光伏来之不易的全球领跑地位恐将动摇。
所幸,破局之道已清晰绘就——以“制度清淤”与“技术登高”构筑双轮驱动体系。回望政策脉络,治理“内卷”的决心层层递进、力度空前:从去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高层治理“内卷”的声音不断拔高。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今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完善治理“内卷式”竞争方面的规定,将“反内卷”正式纳入法律规制范畴,为行业规范竞争树立了不可撼动的法理支柱。
重构健康生态,亟须全产业链的价值觉醒与集体行动。光伏龙头企业正率先垂范,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规划“韧性协同供应链”,积极探索“竞合共生新范式”。在此基础上,行业需以更大定力深化三重关键实践。
其一,筑牢质量优先的市场基石。加速落实“优质优价”标准体系,在重大项目招标中坚决摒弃“唯最低价中标”的短视行为,让价值回归成为行业共识。
其二,点燃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集中力量支持钙钛矿、异质结等下一代颠覆性技术攻关,通过规模化应用加速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以创新高度支撑产业韧性。
其三,畅通绿电价值的实现通道。深化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研究,突破消纳瓶颈,建设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相适应的新型电力系统能力。
中国光伏历经风雨淬炼,当下的深度调整恰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只要全行业紧握科技创新之桨,把稳质量优先之舵,高扬绿电消纳之帆,在政策东风引领下,必能穿越周期迷雾,驶向新质生产力的壮阔蓝海。
破“卷”方能立新,立新才可致远。破局的力量正在行业深处积聚。唯有奋力打破旧有桎梏,重塑健康竞争新生态,才能为中国光伏夯筑最坚实的基石。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企业动态
燕山石化氢能全链条创新硕果丰
本报讯 截至目前,燕山石化累计向市场供应燃料电池氢气近4000吨,产销量居中国石化之首。
作为国内首家取得清洁氢认证的企业,燕山石化始终以氢能全链条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提升氢气产能,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燃料电池氢生产装置,成功投运国内首台30兆帕氢能管束车;拓展氢能应用,开创北京市和中国石化氢燃料重卡应用示范先例;加强技术攻关,建成中国石化首套自主研发的兆瓦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支咪咪)
涪陵页岩气田护航“疆电入渝”
□刘冬娅 王 彦 罗 恩
截至8月10日,两个月时间,“疆电入渝”工程累计向重庆输送电量超47亿千瓦时。这是我国首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电力外送工程之一。
此工程是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之一,起于新疆哈密巴里坤换流站,途经新疆、甘肃、陕西、四川、重庆五省区市,线路全长2200多公里,额定输送功率800万千瓦,年可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占重庆全市用电量的1/4以上。
作为该工程的受端站点,渝北±800千伏换流站是西南地区首座特高压受端换流站。位于重庆地区的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作为“绿电用户”之一,在这项跨越2000多公里“绿电”输送工程施工中,又一次彰显了能源企业的担当。“疆电入渝”工程交流线路短路试验时,该公司与相关单位配合,完成了首次护航特高压保电任务,保证了气田电网正常运行。
试验分两次进行,他们制定“战时联合机制”行动方案,构建“双核驱动、三区联动、全域响应”立体化保障体系。成立前线指挥部,由涪陵页岩气公司统筹调配34名抢修尖兵、10台应急车,在焦石、复兴、水江三大基地形成“15分钟极速响应圈”,实现“一点突发、全域支援”。
经过两场试验,用时48小时,涪陵页岩气田电网运行以“设备零故障、供电零中断”的“双零”战绩,交出了一份能源保供满分答卷。
江西萍乡石油充电业务增速显著
本报讯 1~7月,江西萍乡石油充电业务跑出加速度,完成年度计划时间进度的127%,同比增长210.4%,稳居江西石油前列,交出新能源转型亮眼答卷。
该公司锚定重卡电动化趋势,精准布局物流干线与货运枢纽,高效投运多座重卡充电站,大功率设备实现快速补能,消除长途货运充电痛点。升级“充电+”生态,完善免费洗车、司机之家等配套服务,让客户在充电间隙享受便利,形成“车补能、人歇脚”的暖心场景。
下一步,萍乡石油将持续织密充电网络,升级服务体验,为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注入新动能。 (熊汤华)
专家视点:克服“内卷”的五点建议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宋志平
光伏行业这些年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就,不光支持了中国的新能源发展,也支持了全球的新能源发展。目前,光伏行业遇到不少挑战,也正在进行深刻的内部调整,有五点建议帮助克服“内卷”。
一要从竞争到竞合,加强行业自律。
二要从分散到联合,提高行业集中度。
三要从去产量到去产能,标本兼治。
四要从量本利到价本利,提高定价水平。
五要从红海到蓝海,用创新“四化”来增加价值。
(注:“四化”指差异化、细分化、高端化、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