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人力

自研“好技术”驱动远井储量加速变现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8-27 08:21

本报记者 王福全 通讯员 李敏越 纪 成

“S109CH井运用新技术实施措施作业,成功沟通206米外的远井储量,10个月增产原油两万吨,产量超过该区域部分新井。”8月20日,在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储改与评价研究所的会议室里,副所长宋志峰汇报油田自主研发的超深缝洞型储层新型延迟远距离沟通技术的现场应用情况。

7月,这项技术在2025创新品牌大会暨“石油石化好技术”年度发布活动中,被评为2025石油石化好技术。这一荣誉极大激发了研究人员研发新技术解现场难题的信心。

塔里木盆地的超深缝洞型油气藏内部连通性极为复杂。研究人员发现,在开发井已动用缝洞储集体之外,还存在第二套储集体,未动用储量规模可观。

储改与评价研究所所长罗攀登介绍:“相较于侧钻等开采远井储量的方式,酸压措施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经济性更好。但常规酸压工艺存在酸液作用时间短、输送距离近等不足,导致远程储量动用半径和规模受限。”

在油气开采过程中,酸液能够溶解地层孔隙或裂缝中的堵塞物,并在岩层表面溶蚀形成凹凸不平的裂缝壁面,这有助于提高油气的导流能力。但在塔里木盆地6000米以深的地层,温度高达140摄氏度以上,常规酸液的有效作用时间仅为30~45分钟,输送距离不超过120米,远不能满足动用远井储量需求。

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挑选油田化学、酸压改造等专业的技术骨干组成研究团队,围绕高温环境下酸液缓释过快、输送距离近等关键难题进行攻关。

研究团队从鱼皮花生中获得灵感,对30余种生酸材料进行筛选后,优选出苯磺酸酯类为酸液基材,以提高酸液性能,同时选用有机聚合物AE-1作为包裹材料,形成类似鱼皮的结构。经过数十次实验,他们成功研发出新型温控固态延迟酸。新型酸在140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缓释时间较常规酸液延长4倍以上。

针对酸液输送距离近的难题,他们研发出具有耐高温、耐剪切特性的四元聚合物专用携带液。固态延迟酸颗粒悬浮在其中,如同坐在小船中顺利到达远井的孔洞或裂缝中。研究人员还巧妙利用固态延迟酸、交联酸、胶凝酸等药剂缓释时间的差异,设计出不同酸液“接力跑”模式。通过配套加注纤维降滤失、提前混配保注入、逆浓度注酸强溶蚀等升级工艺,他们实现了酸液在近井消耗少、远井刻蚀多,以及固态酸跑更快更远等多重目标。

这项新技术将酸液的有效沟通距离从120米提升至200米,裂缝导流能力提高76%以上。近5年来,该技术在现场应用36井次增油20余万吨。

“目前,针对更高耐温、更强抗稀释能力、穿溶洞、过水体等生产需求,我们正在加快研发有效作用时间更长的千分延迟酸体系,力争实现200米以上超远距离沟通,为有效动用更多、更远远井失控储量提供坚实支撑。”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雄说。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