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8-28 08:15
本报记者 赵士振 仇国强 霍良振 段景文 于银花
8月22日,中原油田普光气田预探井——普陆10斜井试气获日产21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气流,创普光陆相须家河组致密气测试产量新高,开辟了川东北陆相勘探新阵地。
这是中原油田50年能源报国征程的一个缩影。
1975年9月7日,位于河南濮阳的濮参1井喷出工业油流,宣告了中原油田的诞生。50年来,一代代中原石油人逐鹿中原、征战巴蜀、挺进内蒙古,建成三大油气生产基地,累计生产原油1.53亿吨、天然气1700多亿立方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6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中原油田连续7届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有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责任担当书写能源报国华章。
为国找油找气,筑牢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作为践行国家能源战略的主力军,中原油田始终坚持以国为重、多产油气、多作贡献,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与生俱来的政治责任。
濮参1井的突破揭开了石油大会战的大幕。数万名石油工人迈着为国找油、为油奉献的坚定步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中原油田。从1979年全面投入开发,到1988年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跃居全国第四、第二;从2011年油气当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到跻身特大型油气田行列,中原油田始终是国家能源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进入新时代,面对资源接替不足的挑战,中原油田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大力实施七年行动计划,在勘探上持续发力,东濮老区不断传来喜讯:刘庄—文西地区实现含油气连片,“三新”领域见到良好油气显示,葛岗集与南何家两个千万吨级增储阵地取得重要进展。在开发上不断攻坚,打好拓资源、提产能、强水驱、扩三采“四个硬仗”,突出储量快速转化,连续5年实现原油产量箭头向上。今年上半年,中原油田原油产量超计划1.3万吨,原油盈亏平衡点创10年来新低。
在川东北,中原油田把开发建设普光气田作为保障清洁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撑,仅用不到5年时间,就攻克了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关键核心技术。普光气田投产16年来,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300亿立方米,通过“川气东送”管道为长江经济带注入绿色动能,惠及沿线80多个城市。
中原油田积极寻找战略接替资源,不断拓展资源版图,内蒙古探区白音查干凹陷稠油热采、银额盆地拐子湖勘探开发取得突破,建成每年2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
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原油田先后建成卫11等8座储气库,中原储气库群库容量达到125亿立方米,为华北地区天然气调峰保供蓄足“底气”;大力发展光伏、风电产业,百里油区光伏板、风车林和磕头机相映成趣,油田绿电消费占比突破40%,实现“化石能源+绿色能源”双轮驱动。
矢志科技创新,勇当技术攻关的先行者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主要载体。中原油田积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以自主创新攻克“卡脖子”难题,走出了一条从“跟跑”到“领跑”的科技自强之路。
回望来路,科技攻关贯穿中原油田改革发展始终。中原油田属复杂断块构造油藏,开发难度大。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原油田开始了为期3年的生产建设技术攻关会战,国内外30多个科研单位、高校的专家协同攻关,攻克八大技术难题,取得117项重大成果,其中“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及实践”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03年,中原油田启动“十五”后三年科技攻关,攻克油水井套管损坏预防治理技术、分层注水工艺技术、深层低渗油气层压裂改造技术、深层凝析气藏有效开发技术等4项瓶颈技术,40项成果通过集团公司鉴定,解决了油田储量接替不足、油井含水量高的难题,为较长时期保持油气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5年,肩负起普光气田开发建设的重任后,中原油田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愈发铿锵,与中国石化所属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联合攻关,创新形成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开发技术系列,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普光气田的技术通过整体复制模式应用于元坝气田,通过技术服务走向海外,“普光样本”成为国际标杆,闪耀世界舞台。2024年,普光气田湿气增压工程投运,开高酸气田增压开发先河;中国石化酸性气田开发重点实验室揭牌,加快打造国际一流酸性气田开发原创技术策源地。
中原油田扎实推进“十四五”后三年科技攻关,与16家研究院和高校开展战略合作,“揭榜挂帅”机制打破壁垒,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效显著,接连攻克关键技术卡点24项,2024年获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奖5项、油气开发奖16项。铁北1侧井HF井刷新国内海相页岩气垂深最深纪录;率先启动中国石化首个兆瓦级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完成国内单套最大SOEC(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装置试验,绿氢制取技术国内领先。
从传统油气开采技术到新能源技术探索,中原油田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0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6项,不仅突破自身开发建设的技术瓶颈,而且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贡献了硬核科技力量。
油地共建共荣,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中原油田的改革发展始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书写了油地共建共荣的和谐篇章。
“一口井崛起一座城”。在河南濮阳,从最初的“先有油田后有城”,到如今的“油地共建一体化”,中原油田带动当地形成了从油气开采到炼化、化工的完整产业链,推动濮阳从豫东北小县迅速崛起为新兴石油化工城市,成为国家重要石油化工基地、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文明城市。
在四川达州,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带动当地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升级,中原油田援建的5座桥梁“让天堑变通途”。当地青年在普光气田培训中心接受培训后,参与气田建设,从事配套服务,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天然气、硫黄资源优势吸引了135家企业入驻,形成涵盖装备制造、物流运输的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使“能源+化工”发展成为达州市第一支柱产业,气田所在的宣汉县实现从“国贫县”到“百强县”的蝶变。
在内蒙古探区,中原油田助力周边牧区基础设施升级,与当地民营企业合作开发中康油田,“中康模式”的实践为中国石化深化央地合作、混合所有制开发油气资源探索了新路径。
1988年,中原油田石油工程队伍拉开外闯市场的序幕。2013年以来,以“中原服务”为主体的专业化服务队伍,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目前近6000名员工在27个省(区、市)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能源保障和技术支持,为保障当地能源设施安全高效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外部市场业务加速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中原服务”入选中国石化优秀子品牌。在非洲加纳,中原油田助力该国建设了第一个天然气处理厂——阿图阿博天然气处理厂。
中原油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擦亮“党和人民好企业”形象。多年来,持续实施教育帮扶、产业帮扶和消费帮扶,成果惠及河南、四川、内蒙古、甘肃等地。面对洪涝、地震等灾害,中原油田救援队伍第一时间驰援,以专业和速度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从中原大地的第一声钻机轰鸣,到千万吨级油气田的崛起;从技术攻坚的艰难求索,到科技自强的自信从容;从油地共建的温暖故事,到社会责任的坚实足迹,中原油田用50年的奋斗诠释了“责任”二字的千钧重量。
半世纪风雨兼程,五十载初心不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原油田将继续以能源报国为己任,朝着千万吨级一流油气公司目标奋勇前行,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履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