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8-28 08:03
张亚培 马春光 李昭敏
8月9日,一批新员工来到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参观,听讲解员讲述当年建厂的故事。其中,《从“火焰山”到森林公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大家:绿色石化原来早已经在茂名石化生根,并开出繁花、结出硕果。
时光回到1955年5月12日,广东茂名筹建页岩油厂。1960年,茂名石化建成年产页岩250万吨的大型露天矿山。1962年正式生产,为解决建国初期广东和西南地区能源紧缺困难,作出了重大贡献。
建厂初期,由于茂名的页岩含油量较低,提炼加工后会产生大量的废渣,这些废渣被堆放在茂名市的西北郊露天存放。经过多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废渣场,俗称南、北排土场。有些废渣从干馏炉里拉出来的时候还带有火源,有些地缝处还冒着烟,因此被茂名人称为“人造火焰山”。
20世纪70年代,茂名石化逐渐将环保纳入管理理念。1975年,茂名石化成立首个环保机构——生产技术处环保科;1978年,又将环保科并入安全处,成立安全环保处。高瞻远瞩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翻开了石化工业城市守护碧水蓝天的新篇章。
为了改善南、北排土场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茂名石化于1982年起开始考虑废渣场的绿化问题。可要想在“火焰山”上搞绿化,谈何容易?干部员工都开玩笑地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此后,茂名石化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绿化持久战。1983年,茂名石化工会原主席陈开廉带领公司绿委办的李丽华等同志对废渣场进行了实地考察。早上7点,一行4人骑着自行车出发。一路坎坷不平,有的地势高低相差10多米,甚至没有完整的小路;有时连车都走不了,还要扛着自行车往前走。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傍晚6点多,把情况基本搞清楚后才离开废渣场。
离开后,李丽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毕业于中南林学院并在东北林区工作过10年的绿化工程师,她对目睹的场景深感痛心,当即立下军令状,决心彻底改变这里的状况。李丽华组织专业人员研究制定废渣场绿化改造实施方案,自此正式拉开了绿化人造“火焰山”的序幕。
绿化改造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植树,公司绿委办计划从种植比较容易成活的新银合欢树开始尝试。1984年,公司组织共青团员们在南排土场试种新银合欢树,但因土壤干旱,出苗极少,未能成功。茂名石化人并不气馁,又组织机关干部义务植树再战,但种下的树成活率仍不到30%。这个时候,有人泄气了,说:“在‘火焰山’上种树简直是劳民伤财!”
面对质疑,李丽华心急如焚,绿化专业人员的信心也备受打击。当时公司分管绿化卫生后勤事务的副经理邓肖林听后,立即给大家鼓劲打气,笑着说:“孙猴子扑灭火焰山还须三借芭蕉扇哩!”听到此,不轻言放弃的公司干部员工又继续提振信心。“治理‘火焰山’绝不手软,绝不放弃一片绿的希望!”绿化专业人员几进几出排土场,扒开枯死苗木的树坑分析原因。原来,植树时缺水和营养失散是苗木夭折的关键。于是,他们对症下药,专门选在雨季植树,并加足塘泥做基肥。功夫不负有心人,苗木成活率提高到78%以上。1985年到1988年,公司在排土场种树20多个品种47万株,绿化覆盖率达250公顷。
此后,茂名石化还组成专业绿化队加强管理,并与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实施茂名页岩废渣场生态恢复规划。经过十多年的管理,南废渣场的树木已是郁郁葱葱,形成上有乔木、中有灌木、下有地被物的三层覆盖,形成了优美的森林景观。南废渣场的绿化成功,开创了用植树造林治理油页岩废渣的先例,这一成果获1988年广东省林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南废渣场于1988年6月被广东省定为首批8个环保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1993年,茂名市和茂名石化共同商定把南废渣场建设为森林公园。同年5月,完成公园总体规划。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了东大门、塑竹亭、松皮亭、蘑菇亭、花坛、园林小路等一批园林设施,公园初具规模。
到20世纪90年代末,茂名石化已先后在南、北排土场植树148.5万株,造林绿化面积达487公顷。曾经失去家园的小鸟回来了,野猫等小动物也出现了,昔日的“火焰山”摇身一变成了森林公园。
与此同时,茂名石化公司绿委办还致力于对炼油厂区进行绿化美化,提出的很多方案都相继实施。20世纪80年代末,公司在厂区植树达15.4万株,植灌木花卉7.5万株,植草坪20.6万平方米。看着员工们在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工作,绿化专业工作人员深感欣慰。由于绿化工作成绩突出,茂名石化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李丽华也获评全国绿化劳动模范。
而今,当年的露天矿已经被改造成为生态公园,并入选了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工业遗产。在南、北排土场森林公园旧址上,地方加大建设力度,启动光林互补项目,建成光伏基地,在新能源建设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