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中国第一幸运伉俪”

——记第九届“感动石化”人物蒋含宇彭淑清夫妇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02 08:18

人物感言

当年作为学生代表为毛主席系上红领巾、献上鲜花,是我们夫妻一生的荣耀和前进的动力,大家也说我们是“中国第一幸运伉俪”。我们实现“到毛主席身边读大学”的愿望,投身石油化工事业,退休后积极传承红色文化。是毛主席的嘱托,指引着我们一生方向。  这次获评“感动石化”人物,对我们是一种鼓舞和鞭策。我们要继续努力发挥余热,为传承红色文化、推动中国石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本报记者 洪晨曦 张 曦

初秋的细雨浸润赣鄱大地,年逾八旬的蒋含宇彭淑清夫妇像往常一样,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江西石油结对帮扶的南昌市安义县长均学校。他们拎着两大摞图书刚踏进校门,孩子们就欢快地围了上来,缠着蒋爷爷、彭奶奶讲毛主席的故事。

两个月前,站在第九届“感动石化”的舞台上,两人共同捧起奖杯和鲜花。身后那张经典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里,毛主席身边的两名少先队员就是他们,这正是两人此生缘分的起点。照片里那两个满脸稚气的少年,12年后结为连理,共同投身石油化工事业,并在退休后把传承红色文化作为使命。

幸运是命运的馈赠,幸福是奋斗的勋章。每当有人问起那张老照片的故事时,蒋含宇总是笑着说:“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我将这一份荣耀当成一生前进的动力。”

一张能听见笑声的照片

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回到故乡韶山。前一天,老师将少先队大队长蒋含宇和大队委员彭淑清叫过去,叮嘱他们有位中央首长来学校视察,由他们为首长献花和系红领巾。

彼时的蒋含宇和彭淑清刚满14岁,既激动又兴奋。蒋含宇特意准备了一条大号红领巾,练了1小时的反手系红领巾。彭淑清则找来最鲜艳的夹竹桃、月季等,期待将它们献给首长。

26日早上7时左右,毛主席在乡亲们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中缓缓走来。蒋含宇和彭淑清飞奔过去,向毛主席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将鲜花献给毛主席。毛主席亲切地询问他们多大年龄、读几年级,并且教导他们“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

当蒋含宇熟练地为毛主席系好红领巾时,毛主席用乡音幽默地问他:“你的红领巾送给我啦?”

蒋含宇回答:“送给您老人家了!”

毛主席又说:“那我就把红领巾戴到北京去,我现在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

就在这时,著名摄影师侯波按下快门,定格了毛主席和大家开怀大笑的经典瞬间。这张被诗人臧克家称为“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曾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收录进小学课本里,在那个年代家喻户晓。

怀揣着巨大的幸福和鼓舞,蒋含宇和彭淑清倍加努力读书,悄悄许下“到毛主席身边读大学”的愿望。功夫不负有心人,1963年,蒋含宇、彭淑清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和北京石油学院炼油机械系。

老乡的身份、照片的情缘、共同的理想,让两个身处异乡的游子互生情愫。1968年,两人双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辽宁省工作。

虽然在同一个省份,但是两个人的工作地点相距200多公里。路途遥远,只能靠书信往来,从毕业到结婚,两年半的时间里只见过3次面。

“结婚时别说婚房,就连一张床也没有,一个柳条包和几箱书就是全部家当了。”忆及往昔,蒋含宇和彭淑清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国家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

1970年5月,湖北省荆门炼油厂筹建,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力量。1971年9月,有几个月身孕的彭淑清毅然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湖北荆门炼油厂。

建厂初期那里是一片荒野,没有工厂、没有宿舍、没有道路,住的都是自己搭建的芦席棚。条件简陋加上连日奔波,彭淑清的孩子早产1个多月,出生时仅有2公斤多重。然而,她不愿意因个人原因影响大家,产假都没休满,就再度赶赴会战前线。

“这种芦席棚一怕风吹雨打二怕着火,但凡附近有一个火星子,整座房子就别想要了。我们只能把粮票、布票都放在铁盒子里,埋在地下,以防万一。”回忆起那段艰苦又难忘的岁月,彭淑清感慨良多。

1972年4月,挂念妻子的蒋含宇终于等到调任湖北工作的机会。当时从全国各地支援建设的工作人员,都面临孩子读书难的问题。蒋含宇和同事一起多方调研、组织力量,先后办起小学、初中、技校和党校,解除了广大会战员工的后顾之忧。

江汉油田开发任务告捷时,蒋含宇彭淑清夫妇已经在荆门奋战了整整8年。

1980年初,我国加速工业布局,在多个省市建设炼油厂。江西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两人收拾行囊,带一双儿女奔赴九江,再一次投入热火朝天的新厂建设中。

“国家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不能给毛主席丢脸,不能给韶山人民抹黑。”这是夫妇两人一生践行的准则。

随后的20年里,蒋含宇在九江石化先后从事教育、宣传、统战、组织等工作,为员工开展“双补”教育3000余次,开办员工学校、电大和函授大学,创办厂报,以石化企业为原型组织拍摄电视剧,引进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彭淑清则主要从事设备设计、审核工作,于1999年以九江石化总厂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的身份退休。

2000年,蒋含宇调往江西石油担任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直到2005年退休。他认真履职,先后主编8本文集、200余篇文稿,晚年将目光投向年轻人成长,通过开发课程、举办讲座等方式,积极参与青年员工培训,为企业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有生之年希望发挥更多光和热”

退休之后,一心感念毛主席的蒋含宇和彭淑清,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整理红色主题藏品,累计收集红色藏品3万多件(册)。为此,老两口几乎没有任何积蓄,始终过着俭朴的生活。

两人带着珍藏的历史文献走遍全国各地,累计展出20余次,给全国10多所学校、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捐赠图书资料和文物2000多册(件)。那些发黄的文件、磨损的徽章、卷边的书籍,都成了红色记忆的鲜明注脚。

“收藏既是拥有也是责任,我们有义务将红色文化和石油精神传承下去。”曾有人专程登门高价求购这些藏品,但老两口从未有偿出让过。他们说,等将来红色藏品更丰富时,会全部捐献给国家,更好地发挥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蒋含宇曾荣获“全国优秀书报刊收藏家”称号,多次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多年来,两人向青少年和青年员工、部队官兵、社区公众开展宣讲600余次。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人给他们写信,每封信蒋含宇和彭淑清都会认真回复。被称为“中国第一幸运伉俪”的老两口,还多次担任集体婚礼的证婚人,将他们的祝福送给更多新人。

“我们希望在有生之年做更多的事情,发挥更多的光和热。”在蒋含宇和彭淑清心里,一直有笑声在回荡。那笑声来自1959年6月阳光明媚的早上,带着金色的光辉,点亮他们的一生。



( 责任编辑:蒋文娟 审核:高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