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生活

三代人的绿色接力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02 08:05

李航斌

在我们家,“变废为宝”是场三代人心照不宣的“合谋”。

记得儿时,奶奶经常弓着腰在阳台上摆弄盆罐。清晨5点半,第一缕阳光还没爬上窗台,她就已经开始收集昨夜的雨水。大大小小的陶盆、塑料桶,甚至缺了口的搪瓷缸,沿着屋檐排成庄严的阵列。“水是老天爷给的恩赐。”她摩挲着盆沿渗出的水珠说,“不能白白流走。”

这种仪式持续了60年。奶奶拄着拐杖都站不稳时,还会督促母亲接替这项事业。洗菜水要浇花,淘米水能洗碗,洗衣机排出的最后一道水注定要奔向抽水马桶——在我家,每滴水都有自己的宿命。

母亲接力后,也有着自己的坚持。母亲的改造“车间”是阳台角落。父亲年轻时打的杉木工具箱如今装着她的宝藏:卷成团的包装绳、褪色的纽扣、磨毛边的牛仔裤。有次我带回一束鲜花,她转身就掏出个蒙尘的玻璃罐——原本是装腐乳的,系上麻绳后竟成了时髦的花瓶。最惊人的是那对用旧窗帘布缝制的购物袋,细密的针脚扛住了三年菜市场的考验。

“妈,现在超市塑料袋才两毛钱……”我曾试图瓦解她的执着。当时,她正在拆一件我高中穿过的条纹衫,线头在指尖缠绕。“那你奶奶为什么收集雨水?自来水不是才三块钱一吨?”剪刀咔嗒作响,一件围裙初具雏形。

真正理解了这种传承,是我在油库工作后的第五年。在一次进行发油台阻火器清理作业时,两个同事猫着腰折腾手动葫芦。看着汗水顺着他们的安全帽带往下淌,我的脑中突然想起了奶奶的盆罐和母亲的百宝箱。

“如果做个专用架具,是不是就能清理得快点?”我望着堆积的报废零件堆,开始有了自制架具的想法。那些日子,我成了废料区的常客,不仅搜寻到“退役”多年的旧法兰,还找到几根弯曲的金属杆,刚好可以用来制作架具。第一个自制架具承重垮塌时,母亲还特意打来电话安慰:“听说你搞发明失败了?正常!我当年用易拉罐做风铃,剪坏三双手套才成功。”

在母亲幽默的打趣鼓励下,我再次钻进了技师工作室搞研究。第三次试验那天下着雨,千斤顶稳稳升起三吨重的鹤管,改良后的支架纹丝不动。一旁的老师傅忍不住夸赞:“这架具实用,以后咱们可以轻松完成清理作业了。”雨滴敲打着金属栏杆,像极了我小时候在奶奶家听过的雨打盆罐声。

现在,每次操作自制架具,金属摩擦声总会让我串起三代人的节能图景。奶奶的陶罐还在接水,母亲的改造包依旧时髦,而我的自制架具已在油库推广。

原来,每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低碳的智慧。

(作者来自浙江石油)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