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生活

微光成炬 匠心传承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02 08:05

黄晓燕

今年是我进广东韶关石油零管部的第三年。初到公司的一切,仍历历在目。

第一次接到“韶关地区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用户需求预测”任务时,我对着Excel表发愁。营销岗的阿峰师傅正好路过,他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点开数据中台:“光按区域筛没用,试试把油站会员信息导进来。”他边说边拖动鼠标,将充电桩数据和会员标签匹配——屏幕上突然跳出一个明显的高峰:半夜0点到3点,网约车充电量竟占了近七成。“按天统计,哪能发现这个?”那一刻我明白,十多年的经验,就藏在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思考方式里。

跟欧阳师傅跑现场又是不一样的传授。他没让我背设备手册,而是蹲在油站充电桩旁拍延时视频。“你看下午5点,商场停车场一满,咱这儿就排队。”他举着手机,画面中的车流高峰与商场营业时间完全重合。后来我们在地图上画圈分析,发现居民区300米内的站点,周末家庭用车充电量能多六成。“别只盯着系统里的车流量,还得看车轮子往哪转。”他把现实场景变成数据注脚,比任何公式都生动。

真正让我豁然开朗的,是报告卡在预测模型的那次。我对算错的增长率唉声叹气,邓经理招呼来营销、运维、财务的同事,把客户画像、设备负荷、成本临界点全贴上去。赵姐盯着我的公式皱眉:“雨季充电量掉两成,你这模型没算啊。”说着便用红笔添了个修正项。那天晚上,来自不同岗位的碎片数据在白板上慢慢拼成全景——原来真正的传承,是教会人如何把别人的眼睛变成自己的视角。

如今,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毕业生到来,我也成了那个被问问题的师傅。每次翻开那本写满不同笔迹的笔记本,就像是接过了一群人的目光。原来最动人的创新从不是单枪匹马的闪耀,而是一群人将各自岗位的微光聚成火炬,照亮后来者的路。

(作者来自广东石油)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