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生活

她们的150天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04 08:03

王 鹏

8月的四川,闷热潮湿,距离普光气田不远的魏家镇基地,测井解释审核员盖晓梅正把最后一摞测井资料费劲地搬进柜子里,资料的纸张边缘有着很多折痕,这是半个月来她反复翻看留下的。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桌上,透着一股燥热,盖晓梅干脆一把拉上窗帘。身旁的李昕月,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着,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测井曲线——这口新完钻井的资料,明天就得拿出解释结果。房间里看着拥挤,还有些杂乱,但空气里飘着忙碌的充实感。今天,是盖晓梅和李昕月从河南老家来这儿的第150天。明天,终于能倒休了。

记忆顺着时光的河流,回到今年3月刚到四川的日子。

为更好地助力普光、通南巴等气田的勘探开发,经纬公司决定把测井解释工作放在四川一线,以便更及时、高效、准确地提供解释成果。在此背景下,3月初,公司在魏家镇租了一套单元房,作为普光解释站的建设之地。

谁作为开拓者?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不仅业务能力要过得硬,还要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中心领导的目光望向了她们。

“没啥犹豫的,上。”两个长期搭班的战友点了点头,就这么决定了。

3月的川东北刚过倒春寒,山里早晚还透着冷,电暖器占据了墙角,衣柜成了临时文件架。两张单人床中间挤着张折叠桌,电脑、打印机和厚厚的资料摊得满当当,连转身都得侧着身子。“这就是我们的新家了。”两个人收拾完后,相视一笑。

难得的休息日中午,李昕月从外间小厨房进来,手里举着沾着油的手机:“晓梅,甲方通知明天提前验收普光108X井固井资料,现场等着往下施工。”她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碎花围裙,是出发前母亲给的,母亲说:“自己煮点粥比吃盒饭强。” 可到魏家镇基地后,两人鲜有时间做饭。宿舍兼当办公室,深夜讨论数据时,泡好的方便面得在电脑旁挤地方放,汤洒键盘是常事,吃饭多靠外卖或小店对付。

“我刚比对完这口井的测井原始数据库,两组声波时差和现场记录对不上,得跟测井小队确认源头。”盖晓梅点了点屏幕,红色标注的异常数值格外显眼,“上次马3号井就差0.2个单位,倒查后才发现是现场仪器校准后没更新参数标签。”

李昕月点了点头:“要不咱明天再做排骨吧?”顺手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最近几天一直没休息好。前晚视频,女儿哭着要妈妈讲小熊故事,她只能哄说:“忙完就回家买大小熊。”挂了电话,她盯着手机上女儿的照片出神,直到盖晓梅递来菊花茶,杯壁烫得指尖一颤。“等忙完轮休就好好陪孩子。”话虽如此,两人都清楚,解释站刚筹建,资料验收、测井解释、固井评估哪样都离不得人,技术人员连轴转,轮休不过是句暖心的安慰。

甲方的任务就是吹响战斗的号角。盖晓梅当即拨通测井小队队长电话,那头满是机器轰鸣,小队正在另一工区施工。“盖工,我们刚校准完仪器,马上让技术人员查原始传输日志,对照实时读数反馈”。

李昕月也没闲着,打开数据共享平台调出实时传输曲线,又导出原始数据库对应记录,调整着曲线时间轴:“等现场发日志来,咱们先核对传输时间节点,再对照仪器参数。”

十分钟后,施工队发来日志和读数照片。两人盯着屏幕比对:“你看,现场校准后更新了参数,记录时误填旧数值,才导致原始数据跟实时曲线差两个单位。”

视频连线接通,现场技术人员念最新参数,李昕月同步更新平台标签,盖晓梅在验收表标注“参数已核实,数据一致”。确认完最后一组数值,盖晓梅松了口气:“这下对得上了,固井评估能正常推进,不用返工改报告了。”

吃饭时,李昕月忽然冒了一句:“昨天我妈给我发消息,说家里小区里的樱花开了。往年这时候,我都会带着孩子去拍好多照片。”盖晓梅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起伏的山峦,轻声说:“我还是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工作。我爸在油田干了一辈子,总说石油人就是哪里需要往哪里去,现在我才算明白了他这句话。”

日子在忙碌里溜得飞快,窗外的黄葛树,从初春抽新芽,到盛夏满树浓荫,宿舍里的折叠桌换了无数次位置,资料册堆了一摞又一摞,打印机的墨换了一回又一回。有次连续3天出3口井的完井测井成果草图,盖晓梅累得趴在电脑前就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盖着条薄毯子,桌上放着一碗小米粥,是李昕月趁她睡着,在小电煮锅里慢慢熬的。“你胃不好,总吃方便面哪行。”李昕月的声音哑得厉害,盖晓梅看着她眼底的红血丝,鼻子突然一酸,粥的热气飘上来,熏得人眼睛发潮。

7月的川东北进入酷暑,山里的蝉鸣吵得人耳朵疼,她们却接到了更急的活儿:7天内完成4口井的固井、中完或完井解释报告,参与3口井的中完和完井讨论。那段时间,宿舍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键盘敲击声和打印机的“吱呀”声,混着窗外的蝉鸣,成了深夜里的主旋律。有天深夜一点多,盖晓梅正对着屏幕写报告,突然听见旁边传来小声地啜泣,李昕月正盯着手机,屏幕里是女儿在游乐园的视频,那天是孩子的4岁生日,她却只能在视频里给孩子唱跑调的生日歌。

“等忙完这阵,我陪你一起回家看孩子。”盖晓梅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咱们多干一点儿,气田就能早些上产。”李昕月抹了把眼睛:“继续!”那天夜里,两人忙到凌晨4点,窗外的蝉鸣渐渐歇了,东方泛起鱼肚白时,报告终于打印出来。“普光解释站”几个字在晨光里亮着。

光阴似箭,资料翻着,键盘敲着,山路跑着,日子悄没声,成了回忆。昨天,她们把最后一口井的测井成果报告交给了甲方技术负责人。对方竖起大拇指:“这几个月,你们俩把所有井的活儿,干得这么细!撑起了咱们气田建设的半边天!”

得知同事要来换班的那天,两人特意坐上工程车,去了趟钻井现场。钻塔巍峨,群山回声,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像条银色的巨龙,顺着山势往远方延伸。李昕月掏出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说要发给女儿:“告诉她,这里就是妈妈和阿姨工作的地方。家里的天然气,说不定就是从这儿送过去的,冬天能让她暖乎乎。”

盖晓梅望着眼前的景象,风拂过黄葛树的叶子,沙沙地响。这5个月的日子山呼海啸:宿舍里挑灯夜战的夜晚,台灯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去现场的清晨,露水打湿了鞋尖;想家人时忍住的眼泪,还有那碗冒着热气的小米粥……这些细碎的瞬间,都成了心里最暖的印记。

日子是平凡的,工作是平凡的,忙碌也是平凡的。可她们在普光气田的土壤里,写下了新一代石油女工的故事。

“我们20天后就会回来的。”盖晓梅轻声说。阳光落在两人身上,红色的工装像两面鲜艳的旗帜在风中摇曳。

她们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一段新的开始。(作者来自经纬公司)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