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08 08:05
王鹏飞
近日,戈壁滩上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在西北油田采油一厂采油管理一区TK448井生产现场,管沟开挖作业即将开展,施工单位准备就绪,只待开工验收。
安全监督员祖永新早早赶到现场,按照开工验收流程,认真开展JSA(作业安全分析),逐项核查人员证件、施工资料等。经过检查,现场技术标准规范,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到位。祖永新点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进入安全环保管理系统,准备签字确认。此时,他习惯性地环顾了一圈现场,似乎察觉到什么,手上的动作突然停止。
“请大家再检查一遍个人防护装备,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祖永新叮嘱道。
施工人员立刻对工装、安全帽、硫化氢检测仪进行自检与互检,确认无误后,众人满脸疑惑。
“不卖关子了,问题在于硫化氢检测仪的佩戴位置。”祖永新走到电焊工师傅身边,轻轻拿起他别在上衣口袋里的检测仪。
“我懂了,应该戴在腰部以下。”电焊工师傅猛地拍了下大腿。
祖永新说:“你给大伙讲一讲原因。”
“硫化氢比空气重,会往低处沉,要是受限空间里的管线漏气,硫化氢会先在底部扩散。把检测仪戴在腰部以下,能提前检测泄漏,报警时间能早几秒。”电焊工师傅解释道。此时,检测仪佩戴不规范的人员,立刻动手调整了位置。
“说得好,整改也很及时。”祖永新随即严肃起来,“大家要记住,提前的报警时间就是生与死的距离。规范佩戴防护装备不是小事,而是保命的规矩。”说完,他在开工验收单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同意开工。
事后,大伙纷纷议论道:“这节安全课太值了。原来安全真的藏在每个不起眼的细节里,以后我们一定更注重这些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