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09 08:06
崔舰亭 李福起/图 于 佳/文
8月15日,渤海湾,5艘“胜利”号守护船分列胜利油田埕北、新北工区,将5海里半小时“救援圈”牢牢织进浪花里。
“按照油田要求,我们构建快速应急响应‘救援圈’,全力筑牢应急保障防线。”胜利油田海洋石油船舶中心经理李鹏展说。
自1994年5月成立以来,该中心已建成覆盖海上溢油应急、搜救、消防、气象灾害防抗的完整应急体系,搭建起“陆、海、空”立体联动运行机制,具备国家一级船舶污染清除作业能力——既以专业实力保障海上能源安全,更以国企担当扛起社会救援重任。
流动的“安全长城”
2021年7月,一场险情打破海面平静。巴拿马籍货船“义海”轮与利比里亚籍油船“交响乐”轮碰撞,货油泄漏。“胜利505”“胜利503”“胜利212”三艘清污船即刻驰援,顶着风浪布放围油栏,将油污圈定在可控水域,历经数十小时连续奋战,成功完成救援。
望着山东省人民政府向中国石化发来的感谢信,海洋石油船舶中心海洋应急总监丁勇坦言:“这只是我们工作中平常的一天。”
翻开泛黄的航海日志,1975年4月26日的记录格外醒目:两艘改装炮艇载着4名船员首航渤海湾,就此拉开胜利油田从陆地迈向海洋的序幕。随着海上作业规模扩大,1997年海洋应急中心应运而生,划归海洋石油船舶中心管理。
多年来,该中心始终肩负保障胜利海上油田安全生产、清洁生产与绿色发展的使命。截至目前,已累计执行重大抢险任务309次,足迹遍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043名、遇险船舶141艘次,在茫茫大海上筑起一道流动的“安全长城”。
只要海上有“心跳”,灯就不熄,锚就不收
深夜两点的东营港,灯火依旧明亮。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应急指挥大厅内,电子屏上闪烁的红点格外醒目——每一个红点,都是一座海上平台、一艘作业船舶,这也是生产运行指挥人员时刻牵挂的“心跳”。
“我们已构建起完善的应急体系与‘陆、海、空’立体联动机制,确保突发情况快速响应。”生产指挥中心经理杨海滨介绍。
谁承想到,这支队伍的起点如此朴素:创业初期仅有4名船员、2艘退役旧炮艇;首航50年后的今天,已发展为1100余人的专业团队,14艘守护船、6艘环保船、6艘冲锋舟、3台全地形抢险车随时待命,14座桩西码头与3座龙口码头更实现“全年不熄灯”,24小时守护海上生产。
拖带、吊装、救援、破冰……海洋船舶人把责任写进每一次作业,将“全天候”刻进生物钟。他们始终坚守:“只要海上有‘心跳’,灯就不熄,锚就不收。”
平日多练,“战”时不慌
7月3日,一阵急促的警报在海面响起。“胜利265”船迅速行动:拖带失控船舶、布设防护围栏、转移10名被困人员,一整套操作在30分钟内高效完成——这不是突发险情,而是一次实战化演习。
“演习就是打仗。”站在“胜利265”船后甲板,手持对讲机的海洋应急中心经理薛玉龙说,“平日多练,才能‘战’时不慌。”
在这里,军事化管理、常态化训练、实战化演练、及时化响应已成为“肌肉记忆”:队员的作训服、救生衣长年挂在床头,鞋带永远只系一半,以便快速着装;所有应急装备24小时热备,一声令下就能立即切换“战斗模式”。
从与韩方船只联合开展海上溢油应急演习,到为青岛奥帆赛筑牢安全屏障,再到在埕北油田与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开展协同演练……一次次实战锤炼,让队伍的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如今,山东省海上东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生态环境部北海海域溢油事故应急技术胜利油田实训基地等多个专业平台相继落户该中心,成为行业应急实训的重要阵地。
“只要接到指令,我们就能‘拉得出、冲得上、救得下、打得赢’。”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党委书记臧运玉说,这是一代代船舶人传承的好传统。
船在,海上平台就不再是孤岛;灯亮,海上“心跳”便永远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