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 · 动态

经纬公司加快开展远程技术、性能测试、数智赋能等专项攻关,推动旋转导向技术大规模应用,多项指标达国际先进油服公司水平

“经纬领航”树立国产旋导技术新标杆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09 08:06

赵春国 丁大雷 郑志成 渠玉兵

日前,涪陵页岩气田焦页44-Z5HF井刷新亚洲页岩气井井深最深、亚洲陆上水平段最长纪录;顺北油气田SHB5-18H井创造我国自主旋导垂深最深、造斜点最深等纪录。

今年以来,经纬公司持续推进旋转导向技术大规模应用,加快开展远程技术、性能测试、数智赋能等专项攻关,自主研发的“经纬领航”旋转导向系统连创纪录,一趟钻成功率等重要指标达国际先进油服公司水平,树立了国产旋导技术新标杆。

远程技术支持

打造“线上智库”

“增斜参数异常,请求远程支持!”8月12日,胜利工区官152HF井旋导施工现场,工程师曾文星通过经纬定向旋导远程支持系统向“线上智库”发起求助,旋导技术专家赵海滨从系统内调取三维地质模型并生成参数方案,快速帮助现场解决施工难题。

经纬公司对标国际先进,开发经纬定向旋导远程支持系统与经纬智汇钻井优化系统,构建远程支持中心枢纽,形成以现场3人作业组为前方单元,与后方专家团队实时联动的“3+X”远程智慧作业新模式。井下出现异常情况时,旋导技术专家能在5分钟内响应井下异常、半小时内完成处置,复杂工况处置效率提升至40%以上,助推旋导作业全面提档升级。

此外,他们建立超限振动预警机制,现场振动数据通过系统同步传输至远程支持中心,由值班人员实时监控、预警和处置。专家团队基于地质力学建模与邻井数据,对每趟钻的钻具组合进行优化调整,使工具振动异常趟钻数同比降低15%,实现远程监测、分析、优化的闭环管理。

多重测试

为旋导仪器“保驾护航”

旋导施工常面临高温、高压、高振动环境,如何防患于未然?“打水试验是关键。”经纬公司地质测控技术研究院院长席习力介绍道。

“打水试验”又叫水循环测试,通过模拟井下高温高压的流体环境,对旋导仪器内部的水路系统、密封性能及承压能力进行全方位检测。

经纬公司对标国际先进,严格执行压力测试标准,所有的旋导仪器在作业前都要经过时间不少于2小时、压力高达15兆帕的水循环测试,确保仪器在极端条件下的密封性、耐压性和工作稳定性达标。今年以来,已进行水循环测试232次,发现并消除所有故障。“测试时多发现一项问题,施工时就少一处隐患。”旋导维保中心副主任李洪彪说。

此外,旋导研发团队还聚焦旋导仪器振动失效风险,开展“步进高温—温度循环—步进振动—综合应力”四阶测试,通过模拟施工环境,锁定电路薄弱点,提升电控系统可靠性;开展“结构密封+结构强度”优化,通过旋导整体结构高温高压测试,提升结构可靠性,促使旋导仪器在几千米甚至近万米深的井下拥有了“钢筋铁骨”。多重测试下,旋导仪器对抗高温、高压、高振动的能力显著增强,旋导仪器计划外返修率下降明显。

数智赋能

突出重点“靶向攻坚”

在顺北油气田,工程师紧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这里的每一次参数调整,都关乎着钻井能否精准命中目标油层。旋导系统是多学科融合的复杂智能测控系统,而这样的施工场景,正是“经纬领航”团队数智赋能攻坚的主战场。

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建立钻井参数数据库,深度分析大量施工数据和维保记录,全面梳理旋导作业现场施工难点堵点,开发出各施工区块专属指令集。在顺北地区,面对20余种地层工况,团队通过多参数、多目标协同算法,完成“毫厘之间”的钻井参数动态优化,连续实现中靶率100%、储层钻遇率100%。

而在胜利油田页岩油重点区块,团队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对邻井300余组地质与施工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精准定位不同伽马值地层对机械钻速的影响规律,快速筛选出地质、工程“甜点”区域。同时,运用智能设计系统,经AI算法优化,创新研发4D异形齿钻头,使平均机械钻速提升50%,数智技术成为推动旋导施工提速增效的核心动力。截至目前,“经纬领航”旋导系统在胜利工区非常规页岩油井施工占比达77%。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