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生活

荒原“战蚊记”(上)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10 08:03

尹希东

老天为何如此捉弄人,越是有石油的地方,越是荒凉;越是荒凉的地方,蚊子就越多。而石油人的脾气为何又如此倔强,越是艰苦的地方,就越喜欢去。石油人的生活,在与蚊子的相伴中充满了酸甜苦辣咸,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人生,痛楚中藏着职业的荣耀!

这片荒原,是黄河泥沙填海造陆冲积出的一片片河海相依的扇形淤地,镶着河的魂,嵌着海的魄。我从20岁参加工作,来到这片荒原,就再没有挪过窝,就像荒原上的一棵红荆条,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直到40年后退休,我还是没有离开过这片荒原,这里已经成为我骨子里的故乡。它位于黄河入海口。

从宏观上讲,这片荒原足够大,面积有5000多平方公里。在国家地理上叫黄河三角洲,名称在世界上是具有唯一性的,不可复制。从微观上,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生活在渤海岸边那片荒原里的一个小小的点。从这个点的坐标辐射出去,向北、向东,只是与滔滔渤海一堤相隔,向南则距离滚滚黄河不过40公里。这片荒原的地貌,大多是以滩涂、芦苇、沼泽、湿地、碱蓬为主。

距离最近的油城——东营市,有100公里。若是夏天爬到井架的高处一眼望去,这片荒原空旷、荒凉,一直绵延到了渤海边。或许人迹罕至处,才是最美风景源。蓝天、白云、芦苇丛、红柳滩、大海、河流、采油树、井架、飞鸟、盐场、虾池……在这里交相辉映。

初来乍到的新鲜感,久而久之的孤独与寂寞,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已从青春小伙儿熬成一介白发老头(人们习惯叫老石油),回想一下石油人生的旅程,修了多少口油井不记得了,蹚了多少道水泡子、野沟野壑不记得了,走过了多少荒滩草地也不记得了。只记得了那一只只、一群群乱舞的小小蚊子,且蚊子的影子已经像无数的魔爪一样,不知不觉扎进了骨髓深处,以致夏天的某一个深更半夜的梦里常常被咬醒。至今,身体肌肤上的某些部位遗留下的伤疤,还时不时抓挠着我的心,那不仅仅是一个个伤疤,更是一份刻进心底的清晰记忆。在荒原,我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蚊子。我们恋着荒原,蚊子恋着我们。

初尝蚊子滋味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我们一群毕业于油田技工学校的小伙子,参加工作来到了黄河北岸靠近渤海的黄河入海口最顶端的“五号桩”荒原。

记得那天,客车从东营“九二三厂”基地(那时,都称“胜利油田”为“九二三厂”)出发,大约行进了30多里地,就到了垦利县黄河渡口。听司机说,过了渡口,去“五号桩”的荒原只有一条沙子路。客车下了摆渡船后,就沿着沙子路前进,路很窄,只能勉强两辆解放车并行。路两边的野草丛看上去有一人多高,多是芦苇、蒿草。从小到大,我还真没有见过这么高的野草。仲秋的天气依旧热,车里人多,没有空调,有的人就打开窗户透气。忽然就有一群蚊子随着车子掠起的风,呼地一下从窗口旋进了车里,接着人们就感觉身上痒了起来。这时,车里立即乱了起来,大家纷纷拿出毛巾、蒲扇扑打蚊子,有的脱下衣服扑打,还有的挥动双手拍。因为没有人带着防治蚊子的药,大家就这么忍受着,被动地阻挡着乱飞的蚊子。等到了目的地,每个人的脸上、脖子上,手背上,凡是裸露的地方,都被叮咬出一个个大包。

到了队上,队上的领导给我们分了宿舍,每个人领了被褥、蚊帐、粮票等必要的生活用品后,就拿着一个小小的铝饭盒去食堂打饭。这是参加工作后吃的第一顿饭。食堂里没有餐桌,从一个小小的窗口把粮票递进去,打上饭菜后,各人就端着饭盒回到队上吃。就是那顿饭,让我们真正领受了蚊子的厉害。当时太阳还没有落山,还有一竿子多高。我问队上的老师傅,为啥带着太阳就吃饭?老师傅苦笑着说,为了对付蚊子,如果吃饭晚了,要躲进蚊帐里吃饭。

吃完晚饭,天一擦黑,密密麻麻的蚊子,立即成群结队地飞了过来。如果站在宿舍外面,蚊子直接打脸、碰头,“嗡嗡嗡”地追人。

下白班的职工从值班车后敞篷跳下来,穿着湿透的工衣,得飞快地往宿舍跑,跑慢了,汗臭味浓的工衣会吸引蚊子,挨蚊子咬是一定的。他们换下油渍的工衣,要换上厚衣服才能去食堂打饭。打来饭后,要钻进蚊帐里吃,因为宿舍里也有躲藏的蚊子。最安全的、不受蚊子咬的办法,就是钻进蚊帐。还有的人在宿舍外边,点燃天然气,在热气的驱赶下,才能吃顿安生饭。

转眼到了10月份,蚊子少点了,我趴在宿舍的铁床上给家里写了第一封信,记得信中是这样写的:这里生活好,每顿有白馒头、炒菜,菜里有大块的猪肉片子。第一顿饭吃了5个馒头。八个人一个大宿舍。别挂念。其他,就是蚊子太多,比家乡多多了,咬得身上到处是大疙瘩……

春天的蚊子

准确地说,黄河口荒原上的蚊子,以每年3月初的惊蛰节气为标志。这个时节的蚊子分为两种,一种是老蚊子,就是能度过冬天的蚊子。

根据昆虫学家研究,当年出生的蚊子,大约有20%能存活下来,而且能存活下来的蚊子大多是母(雌)蚊子。其余的蚊子当年深秋季节就自然灭亡了。这些存活下来的老蚊子,生命力极强,整整一个冬季,隐藏在宿舍里,或是潜藏在厚厚的枯草丛中某个角落里,不吃不喝,等到春暖花开。当天气乍暖还寒之时,这些老蚊子便苏醒了,刚刚醒来的老蚊子,脾气还不那么疯狂,只是偶尔逮住人咬一口。当天气日益变暖,大约到了4月上中旬,这些老蚊子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养,逐渐恢复了本来的面目,开始肆无忌惮地在荒原狂舞。于是有“老蚊子咬一口,能顶新蚊子咬三口”之说。老蚊子经过往年的锻炼,“牙齿”变得更加尖利,嗅觉也更加灵敏。换句话说,就是已经积累了吸血的经验。

另一种是新蚊子,即当年出生的蚊子。黄河口荒原近黄河、渤海,荒原里沟壑纵横,芦苇丛生,是蚊子天然的孵化地。蚊子的繁衍始于水中。雌蚊将卵产在水面,这些细小的卵粒在水中静静等待孵化。不久后,卵中便会钻出扭动的孑孓——这些蚊子的幼虫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藻类及有机碎屑为食,在水下跳着生命的舞蹈。经过几次蜕皮后,孑孓会化为逗号状的蚊蛹,最终羽化为成虫。成年雌蚊在受精后会产生强烈的吸血欲望。它们需要血液中的蛋白质来促进卵的发育,因此会不遗余力地寻找血源。饱餐后的雌蚊会寻找适宜的水体产卵,从而开启新一轮的生命循环。

荒原上,春天的雨下得比较勤,一下完雨,一拨又一拨的新蚊子就滋生了。这个时节,老蚊子、新蚊子,还比较容易分辨。新蚊子颜色为褐色,体形有些大,个个凸着大肚子,翅膀比较娇嫩,在空中飞舞得慢,因咬人缺乏经验,所以新蚊子咬一口,痒的程度,人还能忍受些,而这时的老蚊子就不一样了,见了人毫不含糊,下嘴极狠,咬一口就够人受的。但相对一年中蚊子横行的夏秋季节来说,石油工人在春天还是比较幸福的。

为了对付这小小的蚊子,后勤部门从春天开始,就要上报会战指挥部防蚊防暑计划。在夏季到来前,就必须把蚊帐、防蚊帽、防蚊罩等物品发到职工手中,时刻准备着与小小的蚊子打一场“持久战”。让石油人难以理解的是,对于小小蚊子的骚扰和攻击,竟然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对付它,只能是被动地预防和抵挡。更让我们不明白的是,几千米深处的石油不挖出来誓不罢休的石油人,面对小小的蚊子时,竟然显得无可奈何,甚至“狼狈不堪”。说实话,再酷热的“热老虎”我们能对付,再大的暴雨我们能忍受,再深的泥沼我们能涉过,但对于小小的蚊子,实在是没有更好的法子。蚊子极小,一打就飞,与人捉迷藏,而且叮咬时,是偷袭,乘人不备。当咬得人奇痒难忍时,打还打不着,有时逮住了,一巴掌拍下去,蚊子是血肉模糊了,可拍得巴掌得疼一阵子。为此,望着乱舞的蚊子,常常是恨得咬牙切齿,却奈何不得。实在没有办法时,就听到一句:××蚊子祖宗!

有时被这小小的蚊子折磨得痛苦不堪时,甚至犯了唯心主义:是不是荒原的哪一辈子欠过这些蚊子祖宗的债?致使蚊子的子子孙孙、千秋万代孕于斯、长于斯、肆虐于斯,年年岁岁生生不息着。

只要不离开荒原,没有人能幸免。有的人调离荒原,不是因为环境的艰苦,而是受不了蚊子折磨之苦。我的一位徐姓工友,被推荐上了油田职工大学,后又考取了武汉的一所大学,专门研究昆虫,他曾经对黄河口荒原上的蚊子做过系统研究,发现这里的蚊子种类竟有20多种。他收集了各种蚊子的标本,什么颜色的都有。他曾经在油田和采油厂举办过一次蚊子标本展览,吸引了大批油田职工前往观看,后被吸收为中国动植物标本学会的会员。问他为什么偏有这种业余爱好时,他说:“我尝够了蚊子的滋味后,忽然就生出了研究蚊子的念头。”

夏天的蚊子

黄河口的春天比较特别,按说,到了4月下旬正是春天的黄金季节,但地处黄河与渤海臂弯里的黄河口荒原,春天与夏天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天气热得早、热得快,石油人似乎没享受多少春天的温柔,一下子就转换成了炎热的夏天。

夏季是蚊子最欢呼雀跃的时节,是它们展示本性的舞台。等到荒原上的野芦苇、野荆条、各种野草,呼啦啦地蹿出来绿成一片后,花腿蚊子、黑色蚊子、褐色蚊子、棕色蚊子等各种蚊子,一天到晚就精力充沛地在荒原上高歌乱舞。有一句俗语流传在石油人中间,叫“蚊子见了血,一动不动”。蚊子吸荒原里所有带血的东西,比如牛、马、野鸡、飞鸟等等,当然不放过石油人。在蚊子的眼里,似乎我们这些身穿衣服的石油人,比那些浑身长毛的动物更好欺负和对付。有毛的动物,隔着密密的毛,难以实现蚊子们肆意叮咬的快活,而我们石油人在异常炎热的夏天,不会总穿着厚衣服的,当汗水湿透了工衣后,贴在身上难受,常常脱掉上衣,或者只穿着短裤、背心,也就是说总要裸露身体的。而这些躲藏在草丛里、芦苇叶上、水沟旁的蚊子,瞅准了机会,就会变得异常疯狂。那一刻,偌大的荒原陡然成了蚊子们主宰的天地。无论白天、黄昏还是夜里,只要人在的地方,飘着汗臭味或睡觉打呼噜、喘粗气的地方,就会响彻着纷杂的嗡嗡声,俨然成了一处处围猎场。它们成群结队,浩浩荡荡,一只只扑上去,飞快地用“探雷针”探寻到自己喜欢的美味佳肴,伸出带着毒液的长针,不费吹灰之力刺进黝黑的皮肤,饱餐一顿,饥饿的肚子瞬间凸了起来,等到你感到痒时,为时已晚,它们早已以极快的速度飞得无影无踪了。看着鼓起的已经没有血色的硬硬的白色疙瘩,人们或抓或挠,或涂抹点紫药水,或用大蒜瓣的液汁擦一下。那时还没有防治蚊子的风油精、驱蚊水一类的药。

石油人经过多年的叮咬后,发现有两种蚊子叮人最厉害。一种是花腿蚊子,身体是灰色、六条腿灰白色。这种蚊子速度快、毒性大,发现吸血目标后,飞箭般地扑上去,盯住某处部位,那小小的针头锋芒毕露,吸血的时候,人根本感觉不到,被咬完后立即鼓起一个大包,痒得难以忍受,越挠越大,连成一片,甚至有碗口那么大,痒得人恨不得抓挠下一块肉来。

另一种是黑色蚊子,这种蚊子有“隐形飞机”之称,因为体型极小,隐蔽性强,不容易被发现。咬人时无声无息,特别狠。当它饱吸血液后,整个体形就变成了一个“椭圆”,像一枚超重“导弹”,导致飞行速度缓慢。等人发现后,一边骂着蚊子的娘,一边伸出巴掌,当掌心里是一摊摊鲜红的血时,才感到十分解恨、过瘾。

夏天里,最煎熬的是上夜班。说实话,井队里的石油汉子,长年累月地干活儿,个个都长着一身腱子肉,不怕干重活儿,比如:一根外径3寸半的油管长9.6米、重达150公斤,两个人抬起来,扛到肩膀上就走;一个夜班起下油管500多根,意味着重复起下动作500多遍,这样的活计,没有人喊累,但最打怵的就是怕蚊子咬。重复500多遍动作,意味着至少要受500次甚至1000次的叮咬。井队生产是连续性运转,当天夜班的活儿必须按计划干完。

一到上夜班时,人人都得全副武装起来,头戴防蚊面罩,脚穿高筒雨靴,穿一件工装不行,外面必须再穿一件。有的还穿上了薄棉衣,虽然热得难受,但总比被蚊子叮咬好受些。队上为了激发大家上夜班的积极性,夜班工时,要比白班多一倍。但即便出台了激励工时制度,每当上夜班时,还是有人故意说病了,向队上请假不上夜班。于是,队上又要求“病人”必须到医院开具请假条,但装病的人毕竟是极个别的,也是被人嗤之以鼻的。

施工井场,大都在一望无际的荒草野坡里,生长在这些地方的蚊子仿佛都饿红了眼。探照灯一亮,发动机一响,犹如向蚊子发出的信号弹,那些躲避在草丛里的蚊子听到后,好似得到了统一指令,齐刷刷地聚焦到了井场。瞬间,探照灯四周一片片盘旋、飞舞的黑云彩,轮番向夜班人员袭击。一团黑云彩被炽热的灯光烤焦了,另一团黑云彩又飘来了。一个夜晚下来,每个探照灯下,是厚厚的一大堆烤焦的蚊子。面对疯狂的蚊子,石油人只能被动地应对着。尽管穿着两层工衣,汗水湿透后,就成了一层透明的布。为此,很多人故意不洗工衣,一层层油污把工衣变“厚”了,有油污的阻挡,蚊子的针就扎不进去了,这一招,对付蚊子还挺管用的。

上夜班,大家最打怵内急。那时,井队野外作业,没有专门的厕所,内急了,只能去草丛、芦苇地解决。为应对这种情况,队上给每个班组配了几把蒲扇,谁要内急,就先拿蒲扇驱赶蚊虫。有个工友,吃海鲜闹了肚子,还坚持上夜班,结果他频繁跑出去解决内急,被蚊子叮得浑身是包,最后引发了局部感染,不得已住进孤岛基地医院,打针治疗。

三伏天的荒原,探照灯的光里总飘着打不散的蚊群,石油人的工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油污结了一层又一层。没人知道,这满身的汗水与疤痕,还藏着多少关于“战蚊”的故事。

(作者来自胜利油田)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