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15 08:33
阅读提示
近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国企》杂志承办的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以“面向‘十五五’,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能源企业及能源产业链相关企业400余人参会,旨在汇聚政产学研各界智慧,共谋能源转型之路,共绘绿色发展蓝图。
□本报记者 马 玲 王庆辉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在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等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加速能源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十五五”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攻坚期。如何以“中国智慧”破解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双重命题,成为时代课题。面对现状,我国能源企业围绕绿色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协同,兼顾各能源类别差异化发展,通过多能互补路径打造能源生态共同体,向新向绿转型,夯实低碳根基,创新技术体系,变革管理模式,致力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能源体系,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绿色蜕变关键期,多维度向“新”发力
能源企业要实现从“高碳巨头”向“零碳先锋”的绿色低碳转型蜕变,关键是构建“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新生态位”三位一体的转型体系
2024年,我国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约15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约1.6万亿立方米,油气总产量首次超4亿吨油当量,为我国油气增产保供稳价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其中,原油产量达2.13亿吨,接近历史峰值;天然气产量2465亿立方米,连续8年增产百亿立方米,位列美国、俄罗斯和伊朗之后,为全球第四。
与会专家认为,虽然我国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但受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环境约束偏紧等诸多因素影响,要实现“双碳”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必须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从能源类型来看,石油与天然气方面,虽然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面临资源禀赋与勘探开发难度加大、环保与碳减排压力加大、新能源替代与行业转型压力加大等困难,未来,能源企业面临保供稳产与绿色转型双重挑战。
氢能方面,作为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我国氢气产量达到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从应用端来看,我国氢能80%用于工业领域。随着政策、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协同发力,能源、交通、工业等领域应用加速,产业化爆发在即。作为绿氢生产的关键设备,电解槽成为继“新三样(光伏、锂电池、电动汽车)”之后的又一重要出口支柱。但氢能爆发式增长与效益困境现状,让氢能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太阳能方面,我国已从最初原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发展成为全球产能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最全、产品转换效率最高的“三最领先”国家。但太阳能发电仍面临“装机量大、发电量小”、光伏产业“量增价减”、国际贸易壁垒高筑等挑战。
风能方面,我国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大到强的崛起之路。作为全球最大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风能产业面临价格“内卷”、技术同质化等瓶颈,需在海上风电等领域寻找突破口。
生物质能方面,我国是全球生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年生产量约35亿吨,但利用率仅13%。近年来,我国生物质发电日趋成熟,生物燃料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24年底,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599万千瓦,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年发电量2083亿千瓦时,生物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新兴领域建设规模超百万吨。生能质能的发展潜力与利用效率有待充分挖掘。
这些能源的发展现状,说明我国能源绿色转型已从“规模扩张”阶段进入“质效提升”关键期。与会专家表示,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需从技术突破、制度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多维度发力。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认为,新型能源体系是顺应发展趋势的能源体系,是与人类迈进生态文明时代相匹配的能源体系,呈现能源系统电力化、电力系统低碳化、低碳系统多元化、多元系统分布化、分布系统联网化、联网系统智动化、智动系统数字化7个突出特点。具体来说,新型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大幅提升,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新型系统形态以二次能源电力为中心、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实现源网荷储与多能互补;新型技术支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能源深度融合;新型治理体系实现从中心化管制到分布式共治、从计划调度到市场驱动转变;新型价值机制实现从电量单一价值到“绿色属性+容量价值+辅助服务”转变。
“双碳”目标下,大型能源企业被寄予引领全球绿色能源革命的厚望。中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和午认为,能源国企要实现从“高碳巨头”向“零碳先锋”的绿色低碳转型蜕变,关键是构建“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新生态位”三位一体转型体系,以技术、资本、数据驱动及组织、考核、人才变革,抢占全球零碳治理先机。
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要用核心技术,如零碳能源技术、负碳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突破创造价值;利用好绿色金融工具,通过新型资本运作模式放大价值;用数据资产化、数据驱动决策、数据生态构建等数据要素,激活共享价值。
在新型生产关系构建方面,要从重点打造新质组织力、健全全级次子企业穿透式监管、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构建新质人才队伍、创新绿色低碳转型激励机制等方面破局。
在新生态位抢占方面,要深度参与全球零碳治理,增强全球话语权。比如,通过制定标准,主导国际绿电认证体系、输出中国技术规范;加入产业联盟,组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共同体、创建国际碳移除交易平台;通过发行主权绿色债券、设立全球能源转型基金等,建成全链条气候金融服务体系。
多能融合,创建绿色生产全新范式
推动国内增储上产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动炼化业务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推动CCUS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低碳氢能产业链发展,扩大“油气+新能源”国际合作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为加快答好既要绿色低碳又要能源安全的时代命题,多能融合,创建绿色生产全新范式,是油气行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研究员柴麒敏认为,当前我国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正向深发展、向高跃升,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吴谋远指出,中国石油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通过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CCUS规模化应用、低碳氢能产业链构建及炼化业务绿色高端化等举措,实现传统能源低碳化与新能源规模化协同发展。
吴谋远认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引领了能源产业变革,我国油气行业转型的路径包括推动国内增储上产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让油田变电田;推动炼化业务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让炼厂变零碳工厂;推动CCUS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让油田变碳田;推动低碳氢能产业链发展,让高碳变零碳;扩大“油气+新能源”国际合作,让输入变输出。
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发展规划高级专家梁峰介绍,青岛炼化组建了氢能攻关团队,成立了新能源发展业务链机构。在打造氢能产业发展新范式方面,积极构建“绿电-绿氢-零碳”生态链,建成了集氢能生产、科研、加注、充装于一体的氢能“产研加”示范园,被列为科技部和山东省联合推进的“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内容;建成我国首座碳中和加氢站,完成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项目;建成我国首座海水漂浮式光伏电站,这也是中国石化最大水面光伏项目。目前,“向光要电、向海要氢”工程进展顺利。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新能源建设工厂化科研基地、应用型技术基地、总部或区域级测试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外延式攻关基地等5个基地,致力实现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共赢。”梁峰说。
在绿能高比例替代示范方面,江苏油田积极构建“风光互补+油气生产”模式,已建成投产风电机组11台、光伏电站192座,形成装机容量91.4兆瓦、发电能力1.4亿千瓦时/年的新能源规模。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发电量占江苏油田总用电量的33.3%。江苏油田新能源建设成效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4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十大标志性成果中榜上有名。
“目前,我们正积极推动‘光-储’一体多能互补场景建设,力争2025年绿电占比提升至35%以上。”江苏油田工程与设备管理部副经理丁少华说。
在清洁热能开发利用方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建成中国石油首个U型井地热供暖工程。U型井具有“三无一稳二低”的特点,即无结垢、无腐蚀、无堵塞,系统稳定运行,低能耗、低成本,是实现油田清洁热能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形成‘节能优化+清洁替代+负碳增长’融合发展技术体系,开辟了绿色产业的广阔市场。”大庆油田新能源事业部高级专家孟岚介绍,大庆油田践行“双碳”战略,依托风光地热资源及CCUS优势,打造多能融合示范区,建设四大基地,推进U型井地热、CCUS-EOR等技术创新,形成“节能优化+清洁替代+负碳增产”融合发展技术体系,正在构建油、气、新能源“三足鼎立”格局。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新能源高级专家赵忠新说,冀东油田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从单一油气供应转向低碳综合供能,已形成余热利用、光伏、地热供暖等业务,建成碳中和作业区,开拓“地热+生物质”供热等新赛道,探索武清零碳综合供能模式。其中,山东省东营市“地热+生物质能”清洁供暖综合项目,供热面积230万平方米。
智能融合,能源转型“新引擎”
智能化路径出现颠覆性变革,迫切需要发展相关理论,理解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促进智能油气田建设和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落地
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迅猛,分布式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系统智慧化程度不断提高,调控难度不断增大,探索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应用、推进绿色智能融合发展将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
阿里云政企事业部智算和大模型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周阳指出,在能源产业实践中,阿里云将大模型能力深度嵌入电力等能源场景,用智能对话优化客户服务,以数据分析赋能精准决策,让前沿技术真正转化为企业成长的核心引擎。
京东科技集团政企合作部能源行业负责人乔淑霞指出,京东数智供应链以“1+6+X”能力体系赋能能源产业,通过云舰PaaS混合云方案、天枢平台体系等,为发电、石油、煤炭等企业提供从供应链管理到新能源资产运营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能源产业降本增效与绿色转型。同时,京东集团建成国内首个碳中和物流园区,通过对光储及负荷进行精准控制实现能源智能管控。
对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的深层价值,中国石油大学教授、人工智能学院原院长肖立志认为,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异军突起,油气行业数字化、智能化需求强劲,但也面临能力、理论不足的现状。油气行业需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模型的核心优势,利用四个世界模型,设计智能化路径。人工智能是工具的变革,更是变革的工具。人工智能模型的核心优势体现在:效率大幅提升,相较逐点优化的机理模型,能对重复性工作实现自动化处理与解释;精度进一步提升,相比机理模型,不仅可求得全局最优解,还能在未知机理模型的探索性工作中突破认知边界,提升结果符合率;具备油气领域多源、多模态、跨尺度问题的正反演模拟与解释逻辑的变革能力等。智能化路径出现颠覆性变革,迫切需要发展相关理论,理解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促进智能油气田建设和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落地。
关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能应用,中国石化各企业也在积极进行探索。丁少华介绍,江苏油田正在建设新能源电网集控平台,通过“精准预测-负荷分析-电价联动-智能调控”闭环体系,将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能源管理,既解决新能源并网波动难题,又通过负荷侧灵活性改造实现降本增效,助力油田绿色转型。
面向“十五五”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攻坚期,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彭华岗认为,广大能源企业要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电源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大力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技术瓶颈,争当能源革命的推动者、绿色转型的践行者、科技突破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