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15 08:24
□本报记者 马 玲
8月27日,由中国氢能联盟、国家能源集团联合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举办。大赛自今年3月启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创新企业、项目踊跃参赛,经过激烈角逐,从百余家氢能领域优秀企业脱颖而出的十强企业在这里迎来巅峰对决。
现场,选手通过“10分钟项目展示+5分钟答辩”模式展示技术成熟度、转化可行性、市场份额及市场前景,由产业专家、投资人现场评审,氢能专家评委现场互动打分。最终,大赛评出企业技术路演赛冠亚季军。大赛还发布了由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路演赛、氢能场景仿真技术应用赛、科技成果项目转化赛三项赛事组成的大赛三十强榜单。
现场评委指出,此次大赛,企业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反映出氢能产业创新势能正喷薄迸发。
看点一:今年大赛实现关键升级
设立“创新创业”与“技术攻坚”双赛道并行架构,下设四项核心赛事,精准覆盖氢能全产业链需求
作为我国首个氢能领域的创业大赛,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四届,是推动氢能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国家级“实践场”。
纵观四届大赛,参赛项目已从聚焦电解槽、燃料电池系统等单点技术,演进至覆盖“制储输用加”全链条协同创新。从“风光氢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涌现,到核心设备与零部件国产化进程的加速,大赛持续驱动着产业链各环节技术成熟度的立体化演进和创新突破。这些由大赛汇聚、孵化的创新力量,正成为推动我国氢能发展的强劲动力。
今年大赛实现关键升级,设立“创新创业”与“技术攻坚”双赛道并行架构,下设四项核心赛事,精准覆盖氢能全产业链需求。
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路演赛聚焦高成长潜力初创企业及商业模式发掘;科技成果项目转化赛着力打破产学研协作壁垒;氢能场景仿真技术应用赛通过真实场景验证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有效性,为氢能产业技术迭代与规模化应用提供高精度仿真支撑;电解槽“氢能领跑者行动”挑战赛面向碱性电解槽与PEM电解槽两类产品,开展长周期测试,验证电解槽寿命及可靠性,遴选水电解制氢系统领域的“领跑者”。这些赛事以严苛标准评选出设备可靠性标杆,共同构建“技术验证-产业孵化-资本助力-区域落地”培育闭环。
氢能作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方向,正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政策指导下,中国氢能联盟积极响应国家专精特新战略部署,自2022年创办首届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以来,始终将这一国家级行业赛事作为落实氢能战略部署的关键实践载体。
随着氢能产业发展逐步由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也从企业技术路演赛演变为综合赛事,助力促进科技链、产业链与金融链深度融合,形成氢能产业发展生态闭环,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链协同升级,激发“以赛引企、以赛引才、以赛引资、以赛兴产”的氢能新质生产力新动能,强化氢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专精特新明星企业,助推地企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看点二:获奖企业长期扎根氢能产业链关键细分环节
持续突破、不断精进,是推动氢能规模有效益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全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巨大浪潮中,氢能作为未来能源体系的核心载体,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而获奖企业正是这条赛道的坚定耕耘者。
他们长期扎根氢能产业链关键细分环节,以务实筑牢技术壁垒、以创新突破行业瓶颈,从默默深耕的产业参与者,成长为破局先锋与引领行业标准的标杆力量。他们获得的荣誉不仅是对企业实力的肯定,更折射出我国氢能产业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的坚定步伐,为从业者提供了有益借鉴。
他们中有的专注模拟算法,用数字化加快创新攻坚的速度与效率,成为推动氢能创新攻关的“全新引擎”;有的聚焦前沿技术突破和成果实际应用,致力于让创新落地生根,成为促进产业升级跃迁、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有的已成为产业链建设的核心参与者、重要推动者。他们持续突破、不断精进,是推动氢能规模有效益发展的关键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决赛总结中指出,本届参赛企业整体表现优异,技术亮点突出、覆盖领域广泛,尤其聚焦制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突破。展望未来,我国在专精特新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方面将实现重大进展,不仅有望在燃料电池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还将在制氢领域取得突破,确立国际优势地位。
看点三:融通“两个万亿元”赛道,“2026氢能无人机应用挑战赛”发布
推动氢能与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深度融合,为氢能产业多元应用生态注入新动能
在决赛现场,“2026氢能无人机应用挑战赛” 发布。该赛事作为2026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结合无人机规模化应用场景,搭建专项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氢能无人机应用创新发展,融通氢能和低空经济两个万亿元级战新赛道,加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掘培育优质企业项目,助力打造新型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
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引擎,无人机行业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其中,氢能无人机在续航能力、环境适应性、补能效率、载重能力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和产业潜力,尤其在工业巡检、物流配送等长航时、大负载等应用场景潜力巨大,已有30余家企业发布了超100款产品。
为进一步推动氢能无人机产业化进程,2026氢能无人机应用挑战赛设置了智控巡检赛、性能场景赛、极限攻坚赛三条赛道。智控巡检赛旨在挖掘具备高精度智能控制能力的氢能工业无人机技术及解决方案;性能场景赛聚焦挖掘具备高承载与精准操作性能的氢能工业无人机技术及产品;极限攻坚赛致力于挖掘具备极端环境适应能力的氢能工业无人机技术及解决方案。通过这些赛道,大赛将筛选出具备场景适配能力、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企业及项目团队,形成“氢能无人机场景应用先锋”榜单。
看点四:现场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指数设计及评估》
为科学制定氢能产业政策、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绿氢规模化应用提供量化依据
在决赛现场,中国氢能联盟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指数设计及评估》(简称《产业发展指数》),动态跟踪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新特征、新趋势与新需求,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量化的评估工具。
政策引领,评估体系呼之欲出。近年来,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导下,我国系统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建设,在创新体系培育、基础设施布局、应用场景拓展及政策制度完善等领域持续发力,已初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体系。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过渡阶段,如何精准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加速补链强链,已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命题,构建一套贴合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实际、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迫在眉睫。中国氢能联盟依托系统全面的行业数据基础,创新研发了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指数模型,对2021年以来全国及各地区氢能产业发展水平开展量化评估,全景呈现了我国氢能产业演进脉络。
五大维度,立体刻画产业发展图景。《产业发展指数》的构建遵循数据可获得性原则,紧密结合氢能产业综合评价需求,围绕产业发展基础、创新驱动能力、应用推广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支撑保障五大核心维度搭建评价框架,筛选形成兼具代表性与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具体来看,每个维度下设3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2~3个二级指标,形成多层次、立体化评价体系,系统反映了氢能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潜力。
数据印证,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发展”。根据相关数据评估,2021~2024年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指数由63.19攀升至73.68。按照相关划分标准,我国氢能产业整体从较低发展水平逐步迈入中等发展水平,并正在由“试点示范”阶段迈向“规模化发展”阶段,且各维度呈现均衡互促发展的态势。分区域看,华北、西北地区以高于全国综合得分共同引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其他地区则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差异化、多元化发展路径。今年,随着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与产业发展基础持续夯实,我国氢能产业各维度指数有望保持增长动能。
未来规划,深化指数应用推广,赋能产业升级。中国氢能联盟表示,后续将结合产业发展新形势与需求,在完善数据管理体系、优化指标评价体系、对标全球发展动态和建立细分领域指数等方面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增强产业发展指数的指导价值,为中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链接: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
在“专精特新”连续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战略引领下,中国氢能联盟积极响应国家部署, 自2022年首次举办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目前已发展成为推动氢能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国家级“实践场”,成功构筑“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创新生态平台,加速成长为全球氢能领域“创新创业风向标”,促进了技术突破、应用拓展与氢能生态繁荣,持续推动了氢能产业生态构建与创新资源整合。
大赛会聚了由7位院士领衔的专家评审团,协同13个区域组织、15个地市氢能产业园区、33家投资机构,先后走进北京、内蒙古鄂尔多斯、山东青岛、浙江嘉兴、江苏苏州、江苏扬州、陕西西安等氢能产业发展重点城市,累计吸引全球400余家企业和项目踊跃参赛,赛事传播影响力突破9000万次,融资超20亿元,60余家企业完成投资对接,30余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搭建了高校、科研团队及创新企业直面产业需求与资本视角的桥梁,成为氢能创新创业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行业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