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16 08:02
唐 甜
8月,波斯湾咸涩的海风掠过沙特马赞沙漠时,总会在日落时分裹挟着细碎沙粒,将施工现场的防护棚敲出细密的鼓点。骄阳炙烤的管廊下,十建公司沙特马赞项目部外籍焊工库玛,握着焊枪的双手在氩弧蓝光中稳若磐石,汗珠顺着深褐色脸庞滑落,尚未触及沙地便化作白汽消散。
去年盛夏的一个闷热黄昏,项目部焊接班班长任兰东和翻译乘坐库玛的出租车前往当地人才市场招收焊工,得知情况的库玛当时就表达了从事焊工的想法。首次招聘考试时,库玛因焊接理论知识未过关没能被录用,但他焊枪操作稳定的特点,却给任兰东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为了能当焊工,库玛常来项目部找任兰东,自此开启了自己与这位东方焊接高手的不解之缘。
当库玛第六次捧着馕饼守候在焊接工棚旁边时,任兰东放下焊枪,指着地上扭曲的试焊钢板笑道:“想学焊接,得先和钢板谈恋爱。”
沙漠的月光成了最好的见证者。
每晚8点,集装箱板房里总会准时亮起台灯,任兰东用粉笔在铁皮墙上画出焊缝轨迹,库玛便举着焊枪空练手势。阿拉伯语的焊接术语与山东方言在沙枣花的香气中碰撞,焊道余温未散的钢板被当作教学模具,连营地厨师都记住了这对师徒特殊的“夜课时间”。
两个月后,当库玛焊出首道平整如镜的对接焊缝时,任兰东将焊工证拍在他胸前:“你小子,把钢板追到手了,明天就能办理入职手续,可以成为一名正式焊工。”
真正的考验随着工艺管道施工接踵而至。夏季的热风吹起的沙尘暴,将焊接合格率一度降至外方总包单位要求的临界点。库玛发现师傅常在凌晨独自检查焊口,放大镜沿着管壁缓慢移动的身影,像极了沙漠里寻找水源的骆驼。
“氩弧焊不是绣花,可比绣花还要细致。”任兰东教他听声辨气的绝活儿,优质焊缝的冷却声该是“沙沙”如细雨,若是“噼啪”作响定有气孔在作祟。师徒俩在管廊上反复试验,最终发现将焊枪倾斜15度最能抵御风沙的侵扰。
最惊艳的创新,诞生在一个沙尘肆虐的午后。库玛盯着被风沙毁掉的焊口,突然扯过防风篷布钻进管廊底部。3天后,他拉着师傅任兰东的手,前来观看自制的可移动防风棚:“师傅,这是3层滤网阻隔沙粒,磁吸式帘幕方便移动,顶部是透明观察窗,可以看到焊接作业周边的环境。”
“这是属于焊工的大漠神器呀!”任兰东笑着往库玛后背上一拍,震落下的簌簌沙尘,在绽放的焊花里显得格外清晰。这项因地制宜的创新,让焊接质量合格率奇迹般跃升至99.6%,师徒俩也因此获得了外方总包单位颁发的“质量之星”奖牌。
技艺的传承终将化作薪火。当库玛开始带着12名外籍焊工举办“星空焊接课堂”时,任兰东蹲在人群外围微笑。月光下的防护棚宛如发光的水母,年轻的外籍焊工们轮流操作的身影倒映在沙地上,库玛用阿拉伯语讲解的声音,时而混着几句生硬中文:“这个焊枪角度,要像抚摸爱人的头发一样。”在一次外方总包单位组织的焊缝质量评比后,看着全员百分之百合格的成绩单,任兰东忽然用新学的阿拉伯语说道:“大家干得好!”惊得库玛差点打翻焊条保温桶。
今年开斋节前夕,库玛将自制的铜质焊枪模型送给师傅。底座刻着中阿双语的“传承”二字,焊枪顶部镶嵌着马赞地区特有的赤铁矿。任兰东则回赠一整套带温度显示的智能焊枪。当库玛发现焊枪握把处刻着“大漠焊花”4个汉字时,海风正掠过营地旗杆上的中沙两国国旗,将焊接防护棚的滤网吹出悠长的哨音。
如今,站在百米管廊上望去,星罗棋布的防护棚,犹如沙漠中生长的银色蘑菇。每当新入职的外籍焊工询问库玛学艺秘诀时,这位已是项目部焊接教练的阿拉伯汉子总会眨眨眼:“先找个中国师傅,再和钢铁谈一场恋爱。”说话时,他胸前的焊工证在阳光下微微反光,证件边缘隐约可见日积月累的烫痕。
(作者来自十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