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17 09:37
人物感言
能获得这份殊荣,我很激动。这份大奖不仅是对我个人的激励,也是对一线技能操作人才的奖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一线技能大师,我将继续做好安全生产、难题攻关,推动作业技术进步,助力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原油田、中国石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段景文
通讯员 张建国 孙 博
一名一线工人的“天花板”在哪里,熟悉各种操作、不出安全事故、获得竞赛金牌?中国石化技能大师、中原油田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员工杨相杰给出答案:解难题、创实效!
记者到达杨相杰创新工作室时,他正在编写一本名为《采油气工程创新成果的孵化与转化》的教材,主要讲授创新流程、方法与案例,书很快就要成稿,他正在为每个案例写“创新感悟”。
谈到近30年创新实践的感悟,杨相杰说:“产业工人要创新,不仅要敢为天下先,而且要能坐冷板凳,真正做到解难题、创实效。”
从技校生到首席技师
1996年,技校毕业的杨相杰来到中原油田,成为井下作业大队的一名作业工,干起了“修井医生”的活儿。
以劳务派遣工身份到这里的杨相杰不信命,“一定要证明自己能行”的念头时时盘旋在脑海里,但这样的决心很快就被艰苦的环境冲垮了。
“每次去井上干完活儿,都是一身水一身油,夏天下管柱能中暑,冬天油水湿透衣服后都不敢离开井口,只有那里还有点热气。”杨相杰回忆道。数九寒天,他们愿意裹着棉衣躲到芦苇坑里睡,因为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板房值班室实在太冷了。
就在杨相杰打退堂鼓的时候,老师傅给他们放了王进喜的电影。“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鼓舞了他。杨相杰下了决心,“要当一流作业工,还要成为顶尖技术工人”。
这之后,杨相杰是出了名的干活儿不怕累,抬起100公斤一根的油管上井口,他一干就是二三百根。遇到油管丝扣紧的活儿,师傅让砸榔头,他二话不说,能砸几百下。“我的肩宽,就是当初砸榔头练出来的。”杨相杰笑着说。
晚上回去后,杨相杰的“战斗”远未结束,他一页页啃《井下作业工》,批注写得密密麻麻,还自创“三坚持学习法”——坚持工作时跟师傅学,工休时跟书本学,技能竞赛时跟对手学。为拓展知识面,杨相杰还先后完成西安石油大学的成人专科、本科学历教育。
在理论与实践双重积累下,不到10年,杨相杰就从初级工晋升为高级技师。2005年,他实现了梦想:成为一名技术员。如今,他已经走到新八级工的顶端——首席技师。
咱们工人,有知识才能有力量
在第九届“感动石化”人物发布活动上,组委会给杨相杰的致敬词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咱们工人有力量”。其实,杨相杰不仅是“有力量的工人”,而且是“有知识的工人”,每当作业中遇到阻碍操作的“顽疾”,他都不会循规蹈矩,而是要多想一步、多干一步,试着去解决。
2003年11月的一天夜班,因井场不平整,搭建的油管桥井口高后边低,固定油管桥的锚头绳没有承受住后滑力而断开,200余根油管滑到30多米外。当班员工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也没能按时完成任务。事后杨相杰调查发现,6个采油厂的作业大队都存在这种问题。“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他暗下决心。
最终,经过半年调试摸索,杨相杰设计出“油管桥固定卡子及滑道固定装置”,解决了锚头绳固定油管桥和滑道可靠性差的问题。次年,这项小成果获得采油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证书和奖金到手,杨相杰突然觉得,创新也不是那么难的事情。这种强烈的成就感,让他逐渐迷上创新。
自从当作业工以来,杨相杰就发现疏通井筒时用的钻头都是正循环设计,这种钻头遇到侧钻井需要反循环时,经常堵钻具,导致返工。
能不能改进钻头?想法一出,大家都乐了:那是专家干的事,你一个抡大锤的作业工,还能干这事?杨相杰不服气:“我是现场干活儿的,跟它接触最多。它应该啥样,专家不一定比我更清楚。”
2006年,杨相杰揣着5000元,到北方工业大学找专家求援。去之前,他画好草图,标明参数,明确需求。半年后,第一代反循环钻头诞生了,可效果并不理想。
杨相杰没有气馁,他反复找专家设计、在井场应用、查专业文献,改钻前角、钻后角、方向、角度……就这样精雕细刻了10余年,产品历经5代更新,终于反循环防堵高效钻头在上游企业定型推广,钻塞效率提高了3至5倍。这项成果不仅申请了国家专利,而且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创新成果二等奖和集团公司技能创新三等奖。
十年磨砺,其中艰辛,唯有自知。当主持人敬一丹问他为什么能坚持下来时,杨相杰吐露心声:“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打心眼里觉得把这事干成有价值。刚开始很难,好几次试验都不成功,可一旦放弃,以前的努力就白费了。我不甘心,心里那股倔劲就来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知不觉就走了这么多年。”
2018年,一家国外油服公司看中了这项技术,开100万美元的高价购买专利。此时,杨相杰为了给父亲看病,欠了很多钱,但还是拒绝了。他说:“100万美元对当时着急用钱的我来说,的确是天价诱惑,但是跟国家与油田利益相比,不值一提。”
做后辈成长的阶梯
2018年,依托杨相杰创新工作室,中原油田创新成果孵化基地成立。中原油田喜欢搞技术创新的工友,经常会带着问题和创新点子来这里头脑风暴,大家在80平方米的研讨室里先后解决了360多项现场技术难题,获得55项国家专利授权,获奖的创新成果也有128项,年创收9000余万元。
在工作室,记者发现杨相杰办公桌上有个巴掌大的黑色记事本,翻开一看,是他解决疑难井施工问题的记录,这便是杨相杰现在的主要工作。每天早晨,他7时到岗打开各作业区的生产报表,查看每口井的作业情况,将疑难井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去现场一一解决,第二天再追踪效果反馈。5月8日至10日,杨相杰连续3天吃住在文13-277井,帮助文北作业区电泵井解卡,避免了大修作业,节约了几十万元的作业费用。
基地孵化的不仅有创新成果,而且有下一代大国工匠。截至目前,杨相杰培养了50余名徒弟,他们在全国行业技能竞赛上争金夺银,很多已经成为作业一线的技术骨干。
“任燕军有天赋有思想,但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我次次都告诉他不能眼高手低,必须亲自动手验证,才能有所得。宋明明成长最快,我提醒他一定要低调谦虚、有责任心。”谈起几十个徒弟,杨相杰如数家珍,“年轻产业工人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如果能做他们成长的阶梯,我求之不得。”
采访临近结束,杨相杰给记者看了一本台历,上面记录着每天的待办事项。台历第一页有杨相杰铿锵有力的一首诗:我到未种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