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境外经营

在海外工作17年来,闫斐斐以真诚凝聚多元文化团队,专注培养海外员工成长,助力南京工程中东公司高质量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19 10:24

●李 舒  沈家乐

“每次收到当地员工的家庭聚会邀请,我都感到莫大的信任与自豪。”南京工程中东公司人力资源部副经理闫斐斐翻开沙特籍员工哈密迪的请柬,眼底泛起温暖的笑意。这份融入当地的认同感,是他17年海外耕耘最珍贵的收获之一。2008年奔赴海外以来,闫斐斐始终致力于凝聚多元团队,走出了一条共享发展成果的友谊之路。

服务赢得“家人心”

沙特项目的团队成员来自中国、沙特、印度等不同国家,语言和文化差异巨大。闫斐斐的职业生涯始于管理这支“跨国团队”,他坦言:“对外籍员工的培养是团队执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2011年,全球最大的单套加氢裂化装置建设迫在眉睫,项目部决定突破常规,大规模聘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员工,高峰期外籍员工占比超四分之一。面对陌生的法规和复杂的用工环境,闫斐斐白天协调现场用工需求,晚上研读当地法律法规,逐步搭建起招聘、培训、考核全流程体系。

工作之外,他化身团队融合“催化剂”,组织中外员工足球赛,策划重要节点庆祝仪式,准备茶歇犒劳团队,给项目团队留下许多美好回忆。十余年间,数十位外籍员工在他的培养和帮助下,从普通工人成长为班组长、从技术员晋升为主管。

2015年负责中东公司外籍员工管理后,闫斐斐聚焦薪酬与晋升等核心诉求,主导编制《沙特地区第三国籍员工管理手册》,推动HRMS(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上线,实现薪酬核算、外事、票务等全流程信息化,效率提升超60%,在当地政府检查中全优通关。

撬动本土化用工“坚冰”

2017年,南京工程中东公司成功承接法迪利项目,刷新该公司境外最大单体工程纪录。业主阿美公司要求按比例雇佣沙特籍员工并覆盖关键岗位。“我们要在本土人才培育上闯新路!”闫斐斐与团队深入研究《沙特劳动法》,专注吸纳和培养沙特本土人才。

在达曼商会组织的招聘会上,几位讲着中文的沙特青年引起了闫斐斐的注意。其中,毕业于西安电子科大的阿卜杜勒·纳赛尔表示:“我感受到中国的发展活力,希望将这份能量带回到家乡建设中。”他不仅成为首批加入该项目的沙特籍员工之一,还协助公司走进沙特校园和人才市场开展招聘工作,展示了中国石化的良好形象。

为吸引和留住当地员工,闫斐斐积极协调解决食宿、通勤等后勤问题,并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将技能工人送至职业机构脱产学习,为技术员配备导师分阶段教学,对关键岗位实行定制化培养。沙特籍员工从辅助岗起步,逐步覆盖技能操作、施工与安全管理等各序列岗位。

现场协调员费萨尔是项目部的重点培养对象。闫斐斐根据其专业背景和语言优势,为他量身定制了成长计划:先安排经验丰富的中国工程师担任师傅,系统指导施工流程和质量管理规范;随后鼓励他参与各类协调会,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如今,费萨尔不仅熟练掌握了核心岗位技能,而且因出色的沟通能力成为施工主管,他感激地说:“中国石化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敢拼的信念!”

项目建设期间,沙特籍员工覆盖工程师、安全员等多个关键岗位,不仅满足了政策要求、优化了人员结构,也为海外项目本土化蹚出了一条可复制的人才培育路径。

真诚是人力工作的“必杀技”

“每一名当地员工都是我亲手招聘进来的,希望他们既为公司创造效益,又增强自身本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闫斐斐的率直与热情,成为他应对跨文化挑战的利器。

闫斐斐办公桌上摆着南京工程公司首期沙特籍员工赴华培训班的合影,大家笑容洋溢、其乐融融。这次培训源自他依据当地员工需求,修订《沙特本土化实施方案》,量身定制在岗培训计划和赴华培训计划。培训交流激发了当地员工的积极性,工作氛围也愈发融洽。

“在我最无助时,您像家人一样照顾我,这份情谊我永远铭记。”春节前,闫斐斐收到印度籍质量经理普雷姆的亲笔信。去年得知这位业务骨干患病后,闫斐斐迅速联系当地医院安排诊疗,并给予家人般的关怀,缓解其焦虑情绪。康复后,普雷姆主动申请前往阿布扎比,怀揣着感激之情继续在新的项目发光发热。

眼下,新一期订单班正在国内顺利开展。虽远在沙特,闫斐斐仍通过视频连线密切关注着学员们的动态,与国内团队协同为他们排忧解难,助力外籍员工开启探索中国、深化友谊的难忘旅程,共同续写跨越国界的“家”的故事。

(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