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9期 时间:2025-09-28 09:00
本刊记者 王一冰
※上半年,石化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77万亿元,同比下降2.6%;利润总额3810.3亿元,同比下降10.3%;进出口总额4414.3亿美元,同比下降6.9%;行业经济运行整体呈现“六大特点”
※下半年,外部不确定性增多、市场需求乏力、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仍存在,随着全球石化产能的调整与重组,以及国内治理“内卷式”竞争行动展开,石化产品价格具有上行趋势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创造了超66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同比增长5.3%。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实现主要石化产品生产销售稳中有增、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但受到产品价格持续低位,叠加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升级、不确定因素增多、新能源替代加速的影响,行业数据反映出石油化工行业转型中的阵痛。同时,下半年也有新的机遇,预计石化产品价格将走强。
8月12日至14日,2025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以下简称“经济形势分析会”)在江苏南通召开,来自国家部委、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国内外石化企业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把脉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共商下半年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治理“内卷”等重点工作。
上半年外贸展现韧性但充满挑战,工业品价格下行
上半年,我国经济交出了一份含金量非常高的成绩单,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打下扎实基础,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展现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这也是石化行业承压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
外贸方面,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肖露在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作主题报告时,用一组数据证明了我国外贸的韧性。2024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拉动GDP增长达到1.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3%。“今年1至7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达到2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3.5%。其中出口15.31万亿元,增长7.3%。”
肖露分析总结了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呈现的几大特点,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至7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9.18万亿元,增长9.3%,占出口总值的60%。其中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机床出口增长23.4%,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61.5%,代表绿色低碳“新三样”的产品出口增长14.9%。这一数据充分体现出我国出口结构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新质生产力相关产品正成为驱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
虽然今年以来我国外贸顶住压力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但是依然要看到,外部环境挑战严峻复杂,未来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一是全球经济发展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贸易增速正在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只有3%,低于2024年3.3%的全球增长率,也远低于2000年至2019年3.7%的历史平均水平。IMF同时指出,全球关税上升、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以及金融环境收紧都有可能威胁世界经济。全球贸易碎片化影响加深,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2025年全球贸易增速只有1.8%,比今年1月的预测调低了1.3个百分点。
二是美国加征关税已成为全球贸易最大的扰动因素。需要认识到这些挑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严峻性,需保持清醒认识,不能抱有幻想。
三是贸易摩擦持续呈高发态势。今年以来,各国对我国开展的贸易救济调查达到87起,其中,石化行业的贸易救济调查达到24起,占比27.6%,是我国受海外贸易救济调查的高发领域之一。其中,印度、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针对我国化工品的贸易救济措施频出,影响我国相关企业及专项行业的发展。
工业经济方面,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处长卢娜介绍,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4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24.8%,连续15年位居世界首位。“上半年工业生产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较2024年全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长7%,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5%,装备制造业增长10.2%。”据介绍,当前工业经济领域存在需求不足和“内卷”式竞争等问题,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从2022年至今年7月,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环比下跌已连续33个月。本轮PPI下跌期间,生产资料价格是PPI下降的主要力量,上游行业价格的降幅大于下游。
据卢娜分析,价格下行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偏弱,对钢铁、建材等上游主要行业的价格产生持续冲击;二是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的非理性竞争导致价格持续下滑;三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导致石油化工等行业输入性价格的下行压力。
同时,产能利用水平低位运行。今年上半年,工业产能利用率是74%,是2016年以来的次低点,传统产业中的建材行业、化工行业都低于历史均值;新兴产业中电气、机械、汽车也低于历史均值,光伏行业从多晶硅到组件全产业链的产能利用率均不足50%,锂电池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不到60%。此外,产销不平衡问题突出,2022年以来,需求恢复慢于生产,产销率呈现波动下降态势。今年6月,全国产销率94.3%,是1995年有数据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石油加工、化工、钢铁、建材等行业上半年的产销率都分别有所回落,均降至近10年同期的最低水平。
石化行业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六大特点”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傅向升在作行业经济形势报告时指出,上半年,石化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77万亿元,同比下降2.6%;利润总额3810.3亿元,同比下降10.3%;进出口总额4414.3亿美元,同比下降6.9%。
一是原油产量、进口量、加工量、消费量同比增长。上半年,我国原油产量1.08亿吨,同比增长1.3%,为确保原油产量“七连增”奠定了坚实基础。炼油和石化企业千方百计稳生产、稳市场、稳外贸,上半年原油进口量2.8亿吨,同比增长1.6%,原油加工量3.62亿吨,同比增长1.6%,原油表观消费量3.85亿吨,同比增长0.7%。在去年原油进口量、加工量和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的基础上,实现“转降为增”。
二是主要化学品产量、消费量“双增长”。上半年,我国主要化学品总产量同比增长7.3%。主要产品产量同比增长情况:硫酸6.3%、烧碱4.8%、乙烯10.9%、合成树脂10.3%、合成橡胶5.4%、化肥9.2%。基础化学品消费量同比增长6.1%,其中无机化学品增长2.9%、有机化学品增长11.2%。主要产品消费量同比增长情况:硫酸4.2%、烧碱1.8%、乙烯12.2%、合成树脂7%、合成橡胶5.2%、化肥7.4%。以上数据表明,无论是产量还是消费量,多种化学品都是正增长,有的还是两位数增长,说明市场对石化产品的需求是稳定的。
三是运行面临挑战,板块分化加剧。上半年,石化行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同时下降,这是继2020年和2023年出现经营业绩下降后的第三次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产品价格持续低位,叠加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升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新能源替代加速。
三大板块分化加剧:油气开采和炼油板块是“三下降”,化工板块是“两增一降”。油气开采板块营业收入6829.6亿元,同比下降5.2%;实现利润1834.2亿元,同比下降11.1%;进出口额1779.5亿美元,同比下降11%。炼油板块也是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和进出口额“三下降”。化工板块营业收入4.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利润1996亿元,同比下降5.5%;进出口额2080.3亿美元,同比增长0.3%,是“两增一降”。此外,化工板块内的分化加剧,农药(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专用化学品,以及涂料、合成橡胶等领域,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和进出口额“三增长”,而基础化学品、化肥、合成材料、橡胶制品及煤化工等领域有增有降,分化明显。
四是进出口延续“量增价减”态势。上半年,石化行业进出口总额4414.3亿美元,同比下降6.9%。其中,进口额2812.5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出口额1601.8亿美元,同比增长0.4%;贸易逆差1210.6亿美元,同比下降22%。石化行业进出口再次出现“量增价减”。多品种的石化产品和化学材料不仅出口量或进口量大,而且增幅也大,但受原油及主要石化产品价格低位的影响,进出口总额和贸易逆差都出现了下降。
五是成品油产量、消费量“双下降”。与2020年受疫情影响出现的“双下降”有本质不同,今年上半年成品油产量、消费量“双下降”预示着柴油和汽油消费市场确已达峰。
成品油产量、消费量“双下降”,说明受新能源汽车对汽油市场的影响和LNG(液化天然气)重卡对柴油替代的影响,在“十三五”末柴油消费达峰的情况下,汽油消费的峰值已于“十四五”中期提前到来。进一步分析发现:上半年在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1.6%的情况下,成品油产量同比下降5.4%,成品油产出率55.3%,低于去年上半年的59.7%,这说明近年来石化行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减油增化”效果正在显现。
六是原油与主要石化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出厂均价同比下降9.6%,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出厂均价同比下降4.4%。
上半年原油、天然气、化肥、农药及主要石化产品产量都实现稳中有增,基础化学品、合成材料等主要石化产品市场消费量和进出口量都稳定增长。但是,上半年石化行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同时出现下降,主要受“内卷式”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低位影响,全行业亏损额同比增加8.3%,特别是炼油板块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比去年同期增亏90多亿元)。傅向升展示了一条曲线:石化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从2021年以来一直走低。他认为,“内卷式竞争不仅造成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还会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到技术创新”。
与会专家表示,预测到2028年,国内乙烯产能将突破1亿吨/年。同时,多数化工产品未来产能仍在扩张,继续高速增长,但需求增长缓慢。
下半年要发力“五项重点”工作
傅向升认为,下半年,外部不确定性增多、市场需求乏力、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仍存在。随着全球石化产能的调整与重组,特别是欧洲地区跨国公司炼油、烯烃及部分基础化学品产能的关停与退出,预计石化产品价格将走强。国内治理“内卷式”竞争行动展开,低价恶性竞争将被遏制,国内市场石化产品价格具有上行的趋势。
下半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有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把提质增效放在首位。效益下滑是上半年经济运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提质增效仍然是行业经济运行的首要任务。降运营成本、降低亏损面、亏损企业减亏,仍然是下半年提质增效的重中之重。各企业要在降本增效、挖潜增效和优化增效上下功夫,不仅要通过工艺优化、技术升级、余热综合利用降低物耗能耗,而且要降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采购成本、物流成本,还要“压库存、降应收”。
同时,各企业还要多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如在做好保供稳价的前提下,多争取成品油出口配额和淡季化肥出口等政策支持。在国内市场供过于求、汽柴油消费提前达峰的情况下,通过成品油出口配额的合理提升,将我国炼油装置开工率由去年的76.1%提升到80%以上,炼油板块营业收入、进出口额下降和利润亏损的状况将改变,石化行业的运营质量也将随之明显提升。
二是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我国石化行业当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性能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学品自给率不高,甚至有的还被“卡脖子”,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领域需求,加快高端化转型是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任务。他建议石化企业在加快茂金属聚合技术工业化的同时,瞄准高端聚烯烃及其专用料、聚烯烃弹性体、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膜材料,以及电子化学品、超净超纯试剂、高端功能化学品等的技术突破与工业化应用,通过创新加快石化行业高端化进程。同时,加快智慧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化工园区创建,通过数字化升级,助推石化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此外,要加快石化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以生产企业为主体,以物耗能耗较高的合成氨、甲醇、烧碱、电石、炼油、乙烯等产品和煤化工产业园为重点,大力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加快工艺流程更新升级,加快老旧设备更新换代,认真做好生产过程余热回收利用;要加强绿色低碳创新;要发展循环经济,特别关注大量废弃塑料的循环利用。
三是下大力气治理“内卷式”竞争。要转变发展观念,改变“以规模论英雄”的传统观念和拼投资、拼资源、盲目投资的发展思路。要加强行业自律,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要带头自律,不垄断市场、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要加强创新差异化,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走出“内卷式”竞争加剧的困境。要标准先行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政策与市场同时发力,通过兼并重组加快落后产能和无效产能退出;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24年版)》等产业政策,倒逼落后产能和低效、无效产能退出;通过安全、质量标准,考核企业生产装置和生产过程安全等级和本质安全水平等。
四是坚定石化强国目标迈向“十五五”。“十五五”期间石化行业应顺应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将科技创新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同步发力,构建国内大循环和深化国际化同步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在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低碳转型、做强增量优化存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上狠下功夫。坚定石化强国目标不动摇,加大创新驱动战略、绿色低碳战略和人才强企战略实施力度,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推动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五是坚守安全底线确保本质安全。要加强安全培训,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加强检维修管理,严格规范操作;加强危险源识别,提升科学果断处置能力。
关注并把握未来发展趋势
傅向升在报告中强调,要关注趋势,在冷静应对中把握机遇。他认为,世界石化产业已进入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立足自身优势、面向未来,加大创新力度、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成为主要趋势。
欧洲未来重要的方向将会以绿色化和高端化为核心加快转型,绿色化以低碳技术、生物制造和循环经济为重点,高端化以高性能材料和功能化学品为重点。高性能材料包括高端聚烯烃及其专用料、特种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膜材料等。功能化学品主要是为生命健康、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配套的高纯专用化学品。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国家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跨国公司,其创新优势突出,技术水平长期位居世界领先,未来通过创新和全球化布局,将继续是世界石化产业绿色化和高端化的引领者。
北美以美国为代表,依托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特别是页岩气富含轻烃资源的优势,依靠埃克森美孚、雪佛龙、陶氏、杜邦等一批龙头企业,协同霍尼韦尔UOP、鲁姆斯、KBR(美国凯洛格·布朗·路特集团)等一批工程公司,将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企业规模化优势,进一步巩固化工新材料、有机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领域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和膜材料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依托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和丰富的生物质资源,通过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创新和数字化,进一步强化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材料和生物基燃料的全球领先地位。鉴于北美的原料优势、技术优势和世界一流企业的优势,叠加北美自由贸易一体化的深化,未来北美石化产业将长期处于世界“强极”的地位。
海湾地区资源优势突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叠加资金实力雄厚,以沙特、阿联酋为代表,正在改变过去过度依赖资源的经济模式,充分发挥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液轻烃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加快发展以有机化学品、合成材料为主导的下游石化产业。沙特阿美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走出了一条合资建设炼化一体化装置和通过并购做强产业链的成功之路。阿布扎比石油公司去年10月与科思创达成并购协议,今年上半年完成对加拿大诺瓦化学的收购,前不久又以187亿美元要约收购澳大利亚油气生产巨头桑托斯。科威特、卡塔尔等海湾国家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热门选择。未来,海湾地区通过吸引跨国公司落地和加快并购,推动“能源转型计划”的实施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合成材料、有机化学品等领域将成为世界石化产业强有力的竞争者。
东北亚以中日韩为代表,日本以三菱化学、三井化学、住友化学、东丽等一批跨国公司为代表,在迈进新世纪之前就已发展成为世界石化强国。韩国以SK、LG为代表,石化产业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也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但是,日本、韩国缺乏发展石化产业的资源禀赋,面对今天世界石化产业全球大调整、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加速的局面,日本、韩国石化产业的竞争力严重受损,不仅新世纪以来两国都没有新建和投产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而且日本已明确表示在大宗基础化学品和通用材料领域不再具有优势,将逐步退出大宗基础化学品和通用材料的生产,未来将聚焦生命健康、电子化学品、新能源、尖端制造领域,主攻化工高性能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
我国石化产业拥有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炼油、合成材料,到精细化学品的全产业链优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规模集中度明显提升,特别是自主设计建设的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以及聚碳、碳纤维、聚氨酯等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2010年以来,我国世界石化大国的地位日益稳固,正在加快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的跨越。
傅向升认为,未来,我国石化产业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以高端化、绿色化、智慧化为主要方向,由过去的“规模优先”向“竞争力优先”转变,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再用十年时间建成石化强国,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建成包括环渤海湾、杭州湾、海西湄洲湾、泛大亚湾和“能源金三角”在内的“五大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与基本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同步,我国石化产业在产业高端化、生产绿色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等方面,成为与北美、欧洲等世界石化“强极”并驾齐驱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