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应对石化行业景气周期低谷的破局思路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9期 时间:2025-09-25 09:00

李锁山

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领域赋能下,汽车工业、医疗保健、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电子化学品等产业对新材料需求强劲增长,预计“十五五”期间我国化工新材料将保持7%以上的增速,部分品种增速可达15%〜20%

行业低碳转型已进入技术驱动与结构重塑并行阶段,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未来5年将聚焦清洁氢替代、数智化升级、循环技术突破三大主线,政策与市场协同推动行业从“总量控制”迈向“高端增值”

当前化工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在行业“内卷”态势下,石化企业传统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只有增强核心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加剧的市场中保持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两年,新兴石化企业优势产能将集中落地,规模化、一体化建设加快,打造低成本优势成为生存选择,相比之下,原料成本高、产品链条短的企业竞争优势将被进一步削弱


近年来,受全球经贸摩擦、地缘冲突、债务危机等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叠加冲击,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多重压力,步入中低速增长的新阶段和新常态。在此背景下,石油化工行业也进入景气周期低谷,如何实现破局发展,成为企业需要思考的紧迫问题。

当前石油化工行业的主要特征

在人口红利下降,消费、投资及出口增速下滑等因素影响下,石油化工行业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征:

一是国际化工产能呈“东升西降”态势,行业运行困难。全球化工产能重心持续向东迁移,欧洲企业无力承担高昂的能源、人工、碳税等费用,产能持续“出逃”。过去两年,欧洲、日韩和东南亚等地区产能关停超过1800万吨/年,而未来4年,全球新增产能预计为4750万吨/年(24个主要化工产品,下同),其中,亚洲新增产能占比高达86.4%。日韩企业逐渐陷入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丢失、研发投入减弱、成本转嫁困难的恶性循环,bp、壳牌、日本东丽、LG化学、陶氏等全球石化头部企业近年来经营利润普遍下滑,纷纷采取重大降本举措。

二是国内化工产能扩张仍未见缓,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今年至2028年,国内化工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扩能,其中,乙烯产能年均增速达15%,如规划全部如期落地,至2028年底国内乙烯总产能将超过1亿吨/年。“十五五”期间,国内化工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供需端矛盾突出,多数常规产品产能增长率超过10%。同时,投资主体更加多元,部分规模小、工艺落后、能耗物耗水平高、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的装置将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化工原料轻质化、多元化已成趋势,传统石脑油路线竞争能力持续削弱,乙烷原料路线凭借低成本优势异军突起。

三是内需增长不足,传统行业需求萎缩趋势明显。预计“十五五”期间,传统石化产品需求增长放缓,国内24个主要化工产品需求年均增长率由“十四五”期间的6.5%降至3.5%左右,产能消费比将由今年的123%攀升至129%。分行业看,房地产行业仍处于去库存周期,下行趋势仍将持续,建材管材、涂料等房地产相关产品消费增速预计“十五五”期间放缓至4%〜5%;家电行业受国家能源标准提升、海外贸易壁垒等影响产量放缓,其中,冰箱产量增速预计由“十四五”期间的7.8%放缓至“十五五”期间的3%〜4%,空调产量增速预计由10.2%放缓至5%〜6%,洗衣机产量增速预计由8.5%放缓至4%〜5%;纺织服装行业逐渐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中低端装置加速出清,智能、低碳的高端产能占比显著提升;包装行业仍将是塑料最大应用领域,但受政策限制等影响,传统塑料包装行业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2030年塑料包装消费量约5800万吨,年均增长约3%,比“十四五”期间放缓近一个百分点。

四是化工产品盈利能力持续下降。首先是成本传导不畅,2024年石脑油价格(CFR日本)上涨3.9%,而HDPE(高密度聚乙烯)价格下降1.4%。其次是在诸多企业追求极致降本背景下,部分化工产品盈利仍大幅下滑甚至亏损,主要原因在于供给过剩与需求不振的双重挤压。石脑油裂解制乙烯边际效益亏损近400元/吨;下游来看,2023〜2024年,HDPE(高密度聚乙烯)、L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PP(聚丙烯)等大宗产品毛利分别下滑 980%、65%、130%;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SEBS(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VAM(醋酸乙烯酯单体)、BR(顺丁橡胶)等小众产品效益空间大幅缩窄,毛利同比分别下滑70%、75%、58%、104%;芳烃链酚酮、CPL(己内酰胺)、PX(对二甲苯)、聚酯瓶片产品毛利分别下滑240%、146%、60%、273%;仅BD(1,3—丁二烯)、LDPE(低密度聚乙烯)等产品毛利同比有所增长。

五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的化学品需求强劲增长成亮点。能源转型正在重塑化工需求格局,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领域赋能下,汽车工业、医疗保健、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电子化学品等产业对新材料需求强劲增长,预计“十五五”期间我国化工新材料将保持7%以上的增速,部分品种增速可达15%〜20%;另一方面,行业低碳转型已进入技术驱动与结构重塑并行阶段,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未来5年将聚焦清洁氢替代、数智化升级、循环技术突破三大主线,政策与市场协同推动行业从“总量控制”迈向“高端增值”。

六是新兴行业“黄金成长期”明显缩短。很多产品开发成功后,同行快速跟风上马,新产品、新材料市场高峰往往昙花一现。比如,与光伏行业相关的三种材料DMC(碳酸二甲酯)、EVA、POE(聚烯烃弹性体),2024年与2020年相比产能分别增长173%、120%、285%,DMC毛利从6850元/吨下降为-550元/吨,EVA毛利下降678%,POE价格下降43%。

总体来说,当前化工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在行业“内卷”态势下,石化企业传统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只有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加剧的市场中保持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破局方向与路径

综合分析,面对当前的行业景气周期低谷,石化企业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破局思路:

一是加速出清落后产能才能赢得未来。全球化工行业在景气周期低谷徘徊日久,供给端将进入优胜劣汰阶段。欧洲及日韩的部分落后乙烯、聚烯烃、PTA(精对苯二甲酸)等化工产能由于成本费用上升及设备寿命到期,正加速退出;国内部分落后乙烯及非一体化装置将继续在盈亏平衡线下苦苦挣扎,部分将随环保督察和能耗标准升级加速出清。部分企业则发挥其成本和效率优势,持续进行产业链规模化扩张,将迅速替代退出产能,加快抢夺存量和增量市场。

二是低成本优势将成企业决胜关键。未来两年,新兴石化企业优势产能将集中落地,加快规模化、一体化建设,打造低成本优势。今年,恒力炼化300万吨/年K-COT(催化裂解制烯烃)及其配套装置即将建成投产,丙烯链下游丙烯腈、酚酮、丁辛醇等配套更加完善;2026年,卫星石化二期250万吨/年乙烯装置投产,其乙烯总产能扩大至500万吨/年,乙烷原料占比100%,将凭借区位优势成为国内乙烯成本竞争力最强的企业之一。相比之下,原料成本高、产品链条短的企业竞争优势将被进一步削弱。

三是产业链布局向精细化、多样化发展。“十四五”期间,国内涌现出一批优秀石化企业,其充分利用上游丰富的低成本原料,不断打造园区低成本一体化优势,塑造产业链差异化竞争力。“十五五”期间,相关企业持续丰富产业链布局,做大规模、做强品质,打造相关行业巨人,化工园区数量、规模和集约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四是借“反内卷”政策东风,提升核心竞争力。陆续出台的“反内卷”政策带动化工市场情绪回暖,但政策落地周期较长,预计短期内不会对市场供需面和行业开工率产生实质影响。各石化企业要借“反内卷”政策东风,摆脱低水平重复竞争,提升竞争力,从“拼规模、拼价格”转向“拼技术、拼效率、拼绿色、拼创新”。其一,聚焦高附加值产品与差异化战略,向产业链下游高精尖延伸,如高性能树脂、特种工程塑料、高端膜材料、生物基材料、电子化学品、高性能纤维等,以及开发高功能定制化精细化工品。其二,拥抱绿色低碳转型,应用高效换热设备、余热余压利用技术等先进节能工艺,探索绿氢替代、CCUS、生物质原料应用等,构建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其三,强化产业链协同与开放合作,在大型化工园区内,与上下游企业深度耦合,实现物料、能源、公用工程的互供互享,通过战略合作、联盟等方式,在细分领域做精做强。

五是物流供应链优化赋能行业新发展。物流是联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国家近年来对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要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推动物流系统性提质增效,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力争降至13.5%左右。在此背景下,随着化工产业向基地化、集群化发展,原料与产品的大规模、长距离、多节点流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客户对高效、稳定、透明的物流服务需求持续提升,构建安全高效的物流供应链已成为企业核心关切,也为化工物流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其一,聚焦价值创造,让物流成为价值创造新高地,构建“全链路数智化、全场景智能化”的智慧供应链。强化供应链横纵协同,实现“包装—仓储—出厂”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运作,推广智能入库、仓储、装卸等新技术应用,实现全链路高效贯通。强化科技支撑,打破信息孤岛,建成全链路可视监控,搭建“智运、智链、智信”服务体系。

其二,推动物流与商流深度融合,创造物流赋能商流新机遇,打造“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生态圈。通过锁定核心物流资源,整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支撑业务的物流网络布局,提升对产业链掌控力。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一步延伸物流价值链,推动物流从分散竞争向生态化协同转型,深化技术应用,输出技术与管理标准,助力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其三,创新物流组织与运营模式,构筑行业竞争新壁垒。聚焦订单全生命周期效率提升,推出服务时效标准、工具标准、交付标准,打造物流服务品牌形象,增强客户信任。在此基础上,打造定制化物流服务,比如,提供可选包装方案,匹配客户差异化需求;推出“当日达”“次日达”等时效服务和VMI(供应商管理库存)云仓等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端到端”“一站式”物流服务选择。

其四,打造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标杆,构建“责任固本、标准规范、数智穿透、绿色持续”四位一体HSE管理格局。安全方面,建立行业安全责任标准,明确“生产—物流—销售—终端”各主体HSE边界;统一技术规范与标准,制定载具、设备、操作流程的专业标准,消除兼容性隐患;建设数智化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智能监控平台,实现企业间的风险数据共享。绿色方面,推进绿色包装、散料罐车、集装箱内衬袋、氢能、电动重卡等新兴绿色物流在化工领域的应用;建立覆盖全供应链碳排放监测框架,实现运营与降碳协同发展。

作者系中石化化工物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 责任编辑:李昕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