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创新领先是现代新国企的重要担当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9期 时间:2025-09-24 09:00

李叶妍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室副主任

提要: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有企业打造现代新国企、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承担新时代新使命的必由之路。

AI阅评

本文阐述现代新国企在创新引领方面的独特使命,并从科技投入、技术攻关、生态构建、激励与评价、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路径。同时,结合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案例,增强了针对性和说服力,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有企业打造现代新国企、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承担新时代新使命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锚定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出明确要求,特别强调“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

创新领先是现代新国企的重要担当

现代新国企需在科技创新中肩负起独特使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力军。现代新国企需要紧密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实施,将自身发展规划与国家重大战略精准对接,勇当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主力军。当前,这一担当尤为关键。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欧美在基础理论范式上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国有企业需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在类脑智能、全模态和可解释性模型、人机对齐等十大前沿技术方面的投入,打破跟随局面,实现颠覆性突破,提升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中的话语权。

二是创新链条的引领者。国有企业处在国家创新链条的枢纽位置,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要凭借自身资源、规模和技术优势,整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激发创新活力。例如,今年3月,中国中车集团推出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大模型,解决了传统气动仿真方法计算周期长等核心问题,大大缩短了计算效率(到10秒级)和车辆定型时间。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对推动国家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三是技术攻关的排头兵。国有企业必须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以具身智能产业为例,在高端算力芯片断供、传感器与精密部件管制和仿真平台技术隔离等外部“封锁”背景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地共建)发布跨本体VLA模型XR-1,实现单个模型适配机械臂、双足机器人等多种本体,泛化能力超越Dojo训练框架,这其中就有国企力量的体现。在这些“卡脖子”技术领域,国有企业必须迎难而上,为国家科技战略安全筑牢根基。

四是制度创新的推动者。国有企业技术突破的关键制约是体制机制。现代新国企要做制度创新的推动者,在基础研究投入、评价、人才培养等制度建设方面发挥关键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基础研究面临长期投入不足、社会资本激励机制不健全、量化评价与长期探索性矛盾突出、人才培养储备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这都对国有企业积极推动制度创新,打通体制机制堵点,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提出了时代要求。

聚焦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创新领先

一要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与布局。加大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确保基础研究投入在研发总投入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国家层面可设立国有企业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每年注入一定规模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国有企业开展前沿性、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鼓励国有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基础研究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国有企业可与高校在机器学习理论、底层算法等基础研究方向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稳定支持、超前布局,加快突破基础理论瓶颈。

二是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瓶颈,梳理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吸引全球优秀科研团队参与国有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高端芯片制造工艺、关键设备和材料等“卡脖子”问题,设立高额悬赏奖金,向国内外发布榜单,鼓励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揭榜攻关。对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团队,给予资金和产业化应用优先支持。

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国有企业要发挥自身在工程化、产业化方面的优势,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形成从技术突破到产品落地的快速通道,提升我国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对接“桥梁”,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降低成果转化风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比例,激发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通过技术入股、合资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绩效评估,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和效益。

四是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发挥国有企业“链长”作用,带动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提升。通过搭建产业链创新联盟、产业技术(工程化)创新平台等方式,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与民营企业开展创新合作,通过投资、并购、技术许可等方式,与民营企业共享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顶尖人才和创新资源,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化创新水平。

五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科技创新人才专项培养计划,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前沿技术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与高校联合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根据国有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在相关专业设置特色课程,定向培养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和创新能力提升,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更新人才知识结构。同时,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人才工作站等方式,提供良好的待遇和科研环境,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来华)。

六是完善创新激励与评价机制。改革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淡化短期经济效益指标,在国务院国资委“一利五率”(含“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经营指标体系基础上,增加关于创新成果质量、技术领先性和原创性指标。完善分类考核、“一企一策”考核评价机制,对企业承担的基础研究项目,实行长周期评价,注重研究的前沿颠覆性和科学价值,引导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对科技型企业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企业,实施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考核评价制度,用新的“指挥棒”引导推动企业提升创新动力和能力。建立健全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激励机制,探索对科研团队实施项目跟投机制,科研人员可按照一定比例参与项目投资,分享项目成功后的收益。建立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允许科研探索和风险投资过程中的合理偏差,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七是完善创新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决策机制,在企业董事会设立科技创新专门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战略、重大项目决策等,提高科技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加强企业内部创新管理机构建设,明确其在创新项目管理、资源配置、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职责,提高创新管理效率。完善与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主体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获取政策支持、科研资源等,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将科技创新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确保科技创新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 责任编辑:李昕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