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现代新国企的本质在于构建制度、活力、人才“黄金三角”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9期 时间:2025-09-24 09:00

赵云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提要:制度是根基,需实现治理现代化、体系动态化及监督立体化;活力是动能,依赖市场化机制、创新驱动与敏捷组织;人才是核心引擎,强调精准引才、科学用才与用心留才。现代新国企的“新”,本质在于制度基因的重塑、组织活力的焕发与人才生态的重构,是一场深刻而艰巨的自我革命。

AI阅评

本文以系统思维构建现代新国企发展框架,紧扣“制度—活力—人才”的互动关系,创新使用“黄金三角”模型诠释现代新国企“新”在哪儿。其中,在制度建设上强调"动态化",在活力激发上强调拥抱“敏捷组织”等理念,在人才机制上强调综合激励体系及特殊人才"一人一策"定制化引进等改革举措。

在新时代的浩荡洪流中,国有企业肩负着更为艰巨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锐意革新的现代新国企,将以崭新姿态立于潮头,它们或脱胎于传统国有企业的深度重组,或诞生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或由混合所有制改革催生,能否真正实现“新”的蜕变,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适配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持续激发组织内在活力,并激活人才这一核心引擎。

制度是根基,活力是动能,人才是引擎,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现代新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黄金三角”。

筑牢制度根基:现代新国企高效规范运转的生命线

制度是组织的骨架与血脉。现代新国企要在复杂环境中稳健前行,必须超越传统模式,构建一套兼具规范性与适应性、充满时代气息的制度体系。

一是治理结构现代化。要真正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精髓。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尤其要厘清各股东权责边界,切实保障非公资本股东在治理中的话语权与合法权益,避免“一股独大”或“内部人控制”。董事会建设是核心枢纽,要优化成员结构,大力引入具有战略眼光、专业素养和市场经验的外部董事,确保其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其真正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主体。

二是制度体系动态化。要摒弃“一劳永逸”思维,建立常态化评估、反馈与更新机制。定期审视制度与市场变化、技术迭代、业务拓展的匹配度,及时废止冗余制度,修订滞后条款,补充新生需求。尤其要关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ESG(环境、社会、治理)等新兴领域的规则空白,主动构建前瞻性制度框架。将合规要求深度融入业务流程,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风险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使合规管理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赋能。

三是监督机制立体化。要构建党内监督为主导,融合审计监督、财务监督、法律监督、职工民主监督及社会舆论监督的大监督格局。强化对“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行权用权的监督制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畅通监督信息共享渠道,建立问题线索移送和协同处置机制,提升监督整体效能。让监督成为企业健康肌体的“免疫系统”。

激发澎湃活力:现代新国企在市场中破浪前行的核心动能

制度是静态框架,活力则是动态表现。现代新国企的“新”,最终要体现在面对市场挑战时展现出的敏捷性、创新性与竞争力上。

一是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度激活。要彻底打破“铁饭碗”“大锅饭”思维定势,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刚性考核、刚性兑现,实现“能上能下”。推行真正面向全体、覆盖关键岗位的市场化用工制度,畅通“能进能出”渠道。建立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分配体系,强化绩效导向,合理拉开差距,落实“能增能减”。这三项制度改革是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的关键突破口。

二是创新驱动引擎全速运转。要将创新从口号变为企业基因。建立稳定增长且富有弹性的研发投入机制,探索设立创新风险准备金,宽容有价值的失败。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乃至国际前沿力量紧密合作,推动“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优化创新项目管理,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让创新资源流向最有能力、最有激情的团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让创新者切实分享成果转化的巨大价值。

三是灵活应变能力淬炼提升。要拥抱“敏捷组织”理念,优化内部流程,减少管理层级,赋予一线团队更大的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使其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与客户需求。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分析与共享机制,提升对市场趋势、技术变革、政策调整的敏感度与预见性。鼓励内部良性竞争,设立内部创新孵化平台或创业单元,允许有前景的新想法、新业务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试错成长。

激活人才生态:现代新国企基业长青的核心密码

人才是活力的源泉,是制度执行的最终载体。现代新国企要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强磁场,必须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活力迸发的人才新生态。

一是精准引才靶向发力。要突破传统国企选人用人的路径依赖和隐形壁垒。基于企业战略需求和核心能力短板,绘制精准的人才地图,明确关键人才画像。综合运用市场化猎聘、专家推荐、竞赛选拔、柔性引进(如项目合作、顾问咨询)等多种方式,广开进贤之路。特别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国际化经营等“高精尖缺”人才的引进,对特殊人才可探索“一人一策”的定制化引进方案。

二是科学用才才尽其用。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人才价值坐标系。打破论资排辈,敢于给有潜力、有担当的年轻骨干压担子,提供挑战性岗位和关键项目历练机会。推行多通道的职业发展体系(管理、专业、技术、技能等),让各类人才都能找到适合的成长路径和上升空间。实施人才盘点与动态管理,定期审视人才结构、能力匹配度与发展潜力,精准配置人才资源,实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

三是用心留才厚植沃土。要构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短期回报与长期价值共享结合的综合激励体系。在依法合规前提下,积极探索符合现代新国企特点的中长期激励工具,如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享等,将核心人才个人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深度绑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关注人才成长需求,提供持续学习培训、国际交流等发展机会,增强其归属感、成就感和价值认同。强化对人才的服务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心无旁骛干事创业。

制度、活力、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共进

制度、活力、人才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制度是活力与人才的保障。健全的制度框架为活力释放划定了安全边界和运行轨道,为人才提供公平竞争、价值实现的稳定预期和平台支撑。例如,清晰的治理架构保障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能直接点燃人才的奋斗热情。

活力是制度与人才的检验。组织的活力是制度是否科学有效、人才能否被充分激活的外在显性表现。充满活力的企业必然拥有不断优化迭代的制度体系和高度敬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制度与活力的源泉。优秀的人才是制度设计者、优化者和最终执行者,也是组织活力的核心创造者。他们驱动创新、提升效率、开拓市场,是制度价值得以实现、组织活力得以迸发的根本依托。

因此,打造现代新国企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制度完善、活力激发与人才激活,实现三者的良性循环与协同共振。唯有如此,现代新国企才能不负时代所托,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结语

现代新国企的“新”,本质在于制度基因的重塑、组织活力的焕发与人才生态的重构。这是一场深刻而艰巨的自我革命。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持续深化制度改革,以拥抱市场的智慧激发内在活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激活人才“一池春水”,国有企业才能真正破除桎梏、脱胎换骨。当坚实的制度根基、澎湃的活力动能与卓越的人才生态相互交织、彼此赋能,现代新国企方能立于时代潮头,以崭新的面貌与强大的实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无愧于“国之重器”的辉煌篇章!

( 责任编辑:李昕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