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25 08:19
本报记者 黄予剑 通讯员 苏慕博文
在涪陵页岩气田集中办公区4楼,每天召开由江汉油田技术监督中心牵头组织的钻井复杂故障分析会,已是惯例。
“过去讨论大半天,有时候还难以形成统一意见,现在经常40分钟以内就能解决问题。”9月19日,技术监督中心钻井监督部主任于泮龙向记者介绍,如今会议时长大幅缩短了。
变化的背后,AI功不可没。“我们建立的复杂故障案例库,成为目前江汉油田入驻中国石化长城大模型的两个应用模块之一。针对钻井施工中出现的复杂故障,AI可以实现秒级诊断,帮助专家团队迅速制定科学决策,使得钻井复杂故障处置效率提高了48%。”于泮龙说。
该中心经理周忠亚表示,石油工程监督被称作安全、环保、质量卫士,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对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智赋能,为石油工程监督业务转型升级提供了最强劲支撑。
今年以来,技术监督中心强化“AI+监督”多场景应用,把“数智化平台钻井优化体系建设”等科研项目作为攻关重点,通过公开竞聘方式选拔项目负责人;组建跨部门、跨专业“AI+监督”课题攻关小组,开展月度AI应用竞赛,以实战化培养机制打造人才成长快车道。
“比如近期哪支施工队伍,哪种问题重复出现,哪些趋势性问题需要重点关注,过去需要人工统计分析,不断打电话确认,费时费力。现在借助AI,可以秒级生成相关分析表格,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也为下一步监督工作重点指明清晰方向。”该中心钻井监督岗员工焦红阳介绍。
不过,“AI+监督”之路并非坦途。“目前正在推广的视频监控智能查违章系统,起初AI识别错误率很高。比如把设备识别为人员没有戴安全帽,把一块灰色篷布识别为人员未正确穿戴劳保等。”该中心生产安全部主任梁涛回忆。但这条路必须坚定走下去,梁涛说:“一个施工平台有9个摄像头,每天气田30多个施工现场,光靠人盯着画面看,不仅工作量巨大,也难免出现疏漏。AI就不同了,可以24小时不知疲惫地连续工作。”
对此,该中心组建专业团队,每天持续优化AI系统算法。“就像老师在批改作业,每天把错误的标识出来,反复训练,教它如何正确做事。”梁涛介绍,通过持续“投喂”,如今AI识别未佩戴安全帽的准确率已经提高到90%。
“现在,每解决一个复杂故障问题,我们都会马上导入案例库,让AI在不断学习中加速迭代升级。”于泮龙介绍。目前,复杂故障案例库已经汇总了气田近3年400多口井的成功或失败施工案例。借助AI智能体强大的数据分析、文字编辑能力,诊断方案的全面性、准确性越来越高。今年以来,他们还通过试气异常案例库与AI溯源监管技术,将压裂施工异常情况处置效率提高35%。
除此之外,他们还协同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和经纬公司技术团队,推进科学钻井技术体系建设。该中心组建优化团队,分岗位承担经纬智汇与工程院优化任务,依托长城大模型,搭建钻井优化数据库,为实钻参数优化提供科学指导,推动监督工作从经验驱动向数智驱动转变。今年以来,该中心优化团队出具优化报告907份,采纳率超93%,实现钻井提速29%,钻井周期节约8.34%,创造了涪陵工区28项施工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