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人力

聚焦产能建设提速提效目标,河南油田加大关键技术自主攻关力度,为油气生产提供高质量技术支撑

做强技术引擎助跑油气生产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25 08:18

本报记者 常换芳 通讯员 张伟英 杨少春

9月18日,河南油田针对新疆采油厂春光生产区域4口侧钻井加砂困难的问题,创新应用双粒径梯度组合、高饱和挤压充填、施工参数动态调控一体化防砂工艺,实现顺利加砂,打开了地下油流的通道,4口侧钻井日产油从8吨增加到了11.2吨。

这是河南油田创新工程工艺技术的生动实践。

今年,锚定建设三个千万吨级增储阵地和十万吨产能建设阵地的目标,河南油田聚焦勘探开发中的“卡脖子”难题,加大关键工程技术自主攻关力度,全力打造加强版工程技术,为油气开发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截至9月18日,河南油田通过持续迭代升级钻井压裂等关键工程技术,将平均钻井周期缩短11.74%,钻井成本降低3.65%;压裂效率提高122%,平均压裂产能提高22%,压裂成本降低6%,累计刷新23项石油工程纪录。

打造水平井施工利器,提速致密油开发

“水平井水平位移突破2300米,垂深比大于2,钻井时,钻头好比在地下千米深处的岩层中穿针引线,难度很大。”9月18日,说到旬宜探区钻井施工的挑战,河南油田副总工程师、工程技术管理部经理孟卫东眉头紧皱。

旬宜探区的致密油油层薄、层位多、埋藏浅。为了多采油,河南油田在旬宜探区部署了60多口水平井。这些水平井的水平段长度大都在1500米左右,因此带来了钻井轨迹控制难度大、地层承压能力低、固井井漏风险高等困难,被技术人员称为钻井工程中头号难啃的硬骨头。

河南油田向新而行,创新研发三维长水平井钻完井提速提效技术,集成高效钻头、旋转导向等利器,推动单井钻井速度从平均每小时15米提升至21米。截至9月18日,河南油田在32口井应用该技术,将单井钻井周期压缩40%。

同时,针对旬宜探区油藏致密、油流通道不畅的难题,河南油田攻关形成以“差异化立体布缝+规模渗吸注液补能+强加砂高导流”为主的体积压裂技术,使压裂施工速度从每天的最高1.8段提升至6段。截至9月18日,河南油田在13口重点探井应用该技术,储层钻遇率达94.18%,压裂成功率100%,有力支撑了致密油的效益开发。

自创增产工艺,助跑老区生产

9月19日,春光生产区域春10 Ⅱ2-10-10HX1井在分段坐封补贴工艺82天后,依旧平稳运行。

80多天前,该井因300米长的套管漏失导致输油管“瘫痪”。河南油田科研人员依托高温高压补偿器、增力器等“金刚钻”,形成分段坐封补贴工艺,就像缝补衣服一样,实现不停井对300米长套管一次成型密封,为长井段漏失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该技术还填补了国内长井段补贴技术的空白。截至9月19日,河南油田应用该技术7井次,增油5000吨。

“河南油田历经40多年的开发,像长井段套管漏失、注水注不进等问题,常见、多发,且难治理。”河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钻完井研究所所长仝继昌说。

今年,河南油田把这些问题作为重点治理内容,组织工程技术管理部、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部门和单位的技术人员成立攻关团队,开展自主攻关,研发出精细注采工艺技术体系,解决了油井生产时率低的难题,在50多口井应用,助力油井检泵周期同比延长58天,生产时率提高至98%,创历史最好水平;形成小直径井、注聚井、大斜度井等疑难井分注技术,解决了注水效果差的问题,在100多口井应用,将水井分注率由60.9%提高到69.8%;创新研发低温分散降黏复合驱油技术,在两个井组应用,成功突破含蜡稠油降黏难题,阶段增油750吨。

快速修井,让“病井”快速“康复”

9月19日,在斜直井古4607井现场,河南油田油服中心修井103联队党支部书记刘锦涛带领作业队员应用高扭矩液压转盘修井工艺,解决了斜直井修井套磨铣施工效率低的难题,将单井作业周期缩短15%。

这是河南油田应用快速修井技术的典型案例。

油田进入后期开发阶段,问题井越来越多,井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修井作业速度跟不上直接影响原油生产的时率。今年,河南油田锚定提高修井作业效率这一目标,组织集团公司技能大师、河南油田首席技师郭亮等开展快速修井工艺攻关,形成微带压、液压转盘等低成本快速修井技术,并强化修井过程管控,加强现场工艺指导,降低油井“生病”率的同时,有效提高修井工艺成功率。

截至9月18日,河南油田在70多口井应用快速修井技术,施工一次合格率99.1%,共缩短作业工期300天,减少外委费用1000多万元。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