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9-28 08:11
本报记者 石建芬
通讯员 赵 春
9月12日,江汉油田焦页40-Z5HF井一体化攻关团队针对前期试验中出现的传感器、螺杆配套等设备难题,积极协同设备厂商,对旋导固件程序、数据采集系统等进行迭代升级,实现机械钻速21.96米/小时,优质储层钻遇率100%,刷新了涪陵工区瘦身型国产旋导工具一趟钻进尺最长、机械钻速最高等多项纪录。
今年以来,江汉油田油气产能建设管理中心围绕提速提效目标,加大联合攻关力度,利用AI智能化手段,优化组织运行,推动钻井施工提速提效。前8个月,钻井进尺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17%,机械钻速同比提升29.6%,钻井周期缩短19.3%,刷新20余项钻井纪录。
联合攻关:破解技术难题,升级29项新技术
9月6日,在红页18-2HF井施工现场的简易铁皮房内,地质、工程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攻关团队正围绕该井漏失层段多等问题开展讨论,最终决定运用迭代后的综合预警与防漏堵漏一体化新技术解决难题。
今年以来,该中心针对钻井生产难点和“卡脖子”技术,加大跨领域、跨单位、跨专业联合攻关力度,深化校企“产学研用”融合,推动生产技术全面迭代升级。
针对红星区块页岩优质层段薄、硅质含量高、地层变化快导致的轨迹控制难、单趟进尺少等难题,该中心联合科研院所、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共同攻关,升级“分段控制轨迹调整+随钻地震校正迭代+抗震定向仪器”精准穿行技术,将水平段长度从2202米提升至2435米,优质储层钻遇率从91.2%提升至95.4%。
前8个月,该中心迭代升级7个领域新技术29项,解决了特殊复杂构造地层固井难题,为气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智慧赋能:植入AI“大脑”,提升钻井科学性
9月3日,在焦页68-11HF井钻井施工现场,技术人员通过AI系统推荐最优钻井钻压、转速、排量等指标。应用这一方案后,该井平均机械钻速较邻井提升43.63%。
过去,钻井作业主要依赖人工经验与单一参数监控,对异常情况的识别能力弱,复杂故障处置依靠经验积累。今年,该中心打造“AI+钻井技术决策”智能应用场景,集成钻井技术决策、钻井提速、复杂故障处置三大核心智能体,为钻井作业植入“最强大脑”,通过大数据分析,将技术人员的成熟经验、思维逻辑转化为模型,为钻井施工提供智能支撑。目前,该系统钻井井下风险实时预警准确率在65%以上,已为21井次复杂故障提供53条措施建议和风险提示,专家审核采纳率80%,降低复杂时效37%,红星区块平均机械钻速提升20%以上。
“过去远程监控平台只有单参数预警模型,判断逻辑单一,常出现误判、漏判。”该油田技术监督中心钻井监督部主任于泮龙说。此前,他通过钻井技术决策智能体多参数预警模型,及时收到焦页56-Z3HF井异常提示,迅速组织人员处置,成功避免了故障。“钻井AI系统不仅提升了预警准确率,而且给现场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于泮龙说。
流程优化:精简节点工序,缩短作业周期
“现在甲方会帮我们优化各个环节,省了不少时间。”8月1日,在焦页4平台钻井施工现场,平台经理李鹏超感慨道。这一变化,源于该中心对生产运行节点工序的深度优化。
今年以来,该中心系统分析钻井作业流程节点,优化闸板更换、短起下钻、专项通井等传统工序,建立多部门联合验收机制,实现作业流程精简。以中完井作业为例,团队深入分解中完井作业节点,疏通堵点难点,通过免换闸板、免短起下、免专项通井、联合验收等措施,累计节约作业周期433.58天,为钻井提速提效奠定基础。
同时,该中心按照“日跟踪、周对比、月调整”机制,紧盯工序衔接,动态跟踪调整年度开发实施大表,实现钻井全流程一体化运行、一体化推进。梳理井位部署到开钻、钻进过程、完钻到交井三个阶段的钻井流程,划分关键运行节点并按重要性分级管理,确保运行高效。前8个月,该中心累计开钻井65口、完井84口,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