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生活

在来新疆的路上,张可伟问了自己3个问题: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后,能留下什么?几个月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库车工业园区中新建能矿兵能新材料公司聚甲醛项目的现场,逐渐清晰——

跨越山海,在戈壁种下“工业之花”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0-10 07:59

王 典 郭 蒙/文 金 彪/图

天山南麓,丝路明珠。这里是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

很多人对于库车的印象是龟兹文化的摇篮、民俗旅游的胜地,然而现在的库车,有了一个新名片——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南疆的工业“支点”。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而今的库车,与日新月异的自治区一道,奏响了经济跨越的雄浑乐章。这其中,也有援疆干部“产业兴疆”的铿锵音符。

2023年7月,中国石化化工事业部派出的援疆干部张可伟来到新疆。来的路上,他反复问着自己三个问题: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后,能留下什么?

几个月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库车工业园区中新建能矿兵能新材料公司聚甲醛项目的现场,逐渐清晰。

盘活旧资产

在戈壁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走进兵能新材料聚甲醛生产线厂区时,最先闯入视野的是规整的塔器阵列,银灰色的管廊在日光下蜿蜒伸展,车间内的阀门随着生产指令精准开合。

很难想象,这里不久前还是另一番模样——设备蒙尘,厂房寂静,只余下未完成的基建框架。

该聚甲醛项目原属于兵团第一师,当年为了搭建生产线,特意引进了一套年产4万吨的进口设备。可项目推进到关键阶段,却因专业技术力量跟不上,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转机出现在中新建能矿集团决定重启项目时。经过两个多月的细致调研、市场分析与多轮可行性评估,集团管理层一致认为,盘活这个项目不仅能激活沉睡的资产,更能为南疆化工产业补位。而挑起重担的,是有着20年石油化工从业经验的张可伟——他被正式任命为兵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接到任命的第二天,张可伟就带着3名核心成员赶赴现场、组建队伍、盘活项目、组织开车。

张可伟早有心理准备,知道闲置项目的盘活不会轻松,但真正踏入现场时,还是感受到了挑战的重量。进口设备的包装箱经过长期存放,边角已经破损,部分随设备附带的技术资料残缺不全;凑近看设备铭牌,制造日期清晰可辨,漫长的搁置期早已过了生产商的质保期限。这意味着,后续遇到问题,很难再从原厂获得直接支持。

无图纸参照、无厂家指导、无国产配件,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怎么办?没有好的思路,张可伟就挨个解决问题,逐笔画就图纸。

聚合造粒设备进口自意大利,离心机来自德国,称重系统是瑞士的,添加剂系统是新加坡的,三聚甲醛反应器是法国的……面对152台国外专有技术设备,张可伟组建技术攻关小组,补齐着数以千计的配件,连接着纵横交错的工艺流程。这中间,不知道熬了多少个夜、涂满了多少张图纸,能确定的是,这个曾被专家下结论“至少一年半建成”的项目,他们只用了11个月。

伴随着项目建设进程的并非一路凯歌,而是南疆此起彼伏的极端天气。

2024年10月,13级大风来袭。当时,现场正在安装造粒机,张可伟和技术人员在风中扯着嗓子与设计院反复沟通;

2025年1月春节期间,库车地区飘着大雪,工期十分紧张。离心机、输送系统、催化剂聚合机等必须安装完毕,才不会影响后续造粒机等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改造。为了争抢时间,张可伟和很多技术攻关人员放弃了休假,工地上的盒饭就是年夜饭;

3月,南疆进入沙尘天气,飞沙走石、可见度不足10米,管廊、工艺管道、电气仪表、公用工程等在沙尘中施工,同时,4台聚合机、4台造粒机、8台进口主电机调试成功,尽管黄沙漫漫,大家却清晰地看到了项目开车的曙光;

7月25日,迎着烈日酷暑,核心进口设备带料试车成功落地。通过持续的国产化攻关,闲置多年的设备实现顺利运行,叠加流程优化,经前期测算,这一系列技术突破及优化措施预计可创效1.38亿元。

站在现场的张可伟悄悄地松了一口气。

打造新材料

让南疆煤炭实现“从黑到白”的跨越

即将撬动南疆化工产业链的,为什么是聚甲醛?

因为它极为优越的特性、极具潜力的市场,以及与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兄弟企业的绝佳联动性。

聚甲醛是一种高密度、高结晶度的热塑性工程塑料,与聚酰胺、聚碳酸酯并称为世界三大工程塑料,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它还有个名字叫“赛钢”,这种白色温润的小颗粒耐磨损、自润滑,用它制成的齿轮、轴承等部件不仅质量轻盈,而且极少需要润滑油为之减少摩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军工、航空航天、电子电器、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建设聚甲醛生产线,为南疆带来的是压力还是动力?

从产业看,南疆的工业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制约,高端产业链不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业力量也亟待补齐,中新建能矿集团纪委书记孙鹏告诉记者:“兵团种地世界第一!但是没人懂化工。”

从资源看,南疆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而聚甲醛的原料甲醇正源于此,甲醇再制聚甲醛后,附加值可提升至10000元/吨,增幅高达17倍。

从效能看,张可伟前期调研论证的结果显示,聚甲醛生产线可与邻近的塔河炼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深度耦合,引入塔河炼化的产品对聚甲醛进行改性,能得到更优越的成品;更巧的是,厂内斩获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碳捕集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可消纳来自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产生的绿氧,既避免绿氧外排浪费,又节省锅炉燃烧成本450万元/年。同时,富氧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每年可用于碳交易的价值达1710万元。

一子落,满盘活!

传承“心”力量

让石化传统与援疆精神交汇成炬

南疆的煤炭,实现了从黑到白。张可伟的头发,也在一年时间里从黑到白。

记者见到他的时候,恰逢中新建能矿集团董事长冯立来兵能新材料调研,冯立的第一句话便是:“你这头发,比我上次见你时又白了不少。”随后,冯立转身对记者说:“中国石化派来的干部,好!是实实在在的援疆干部!”

中新建能矿集团纪委书记孙鹏是“疆二代”,20世纪50年代,他的父母来到新疆支援生产,是新中国第一代援疆干部。孙鹏说,在张可伟和其他几位中国石化援疆干部身上,看到历经70年的援疆精神不打折扣地体现——

搞建设,那就扎根边疆、开拓进取。张可伟把聚甲醛生产线当成“自家事”来干,这片化工厂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经过他的反复摩挲。建设过程中的几次急难险重任务,他都得到了来自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支持,以及同样在新疆地区挂职的齐东峰、俞国明、鲁小辉、李卫华等援疆干部的鼎力相助;

强管理,那就深谋发展、强基固本。张可伟将中国石化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了这里,严格的HSE体系、颗粒度极细的网格化管理、“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实惠”的人才激励机制等,锻造出了一支既高效又严谨的队伍,屡次获得了中新建能矿集团和兵团领导的称赞;

攻专业,那就精研致远、守正创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聚甲醛生产线的建设过程让张可伟和团队实现了近100项国产化突破成功,并完成了80万字的技术流程规范,其中3本于今年9月出版发行,申报26项国家专利,有效填补了国内聚甲醛技术空白。

一路走来的风和雨,在实干的成果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就在记者到达库车的两天前,兵能新材料聚甲醛生产线造粒机的第一批聚甲醛成品切粒成功,生产一线员工手里捻着小小的白色颗粒,百感交集地说这是“南疆第一刀”。

生产现场的不远处,能看见巍峨天山的雄壮轮廓,这么近的景点,张可伟也从未去过。来到新疆的两年间,他没有旅游过一次。这片欣欣向荣的生产区,就是他写给大美新疆的诗歌——

我把岁月融进祖国的河

也把白发种在边疆的沙

若问何为精神?请看这一抹由黑到白的光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