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0-10 08:44
●赵 华
近期,英国能源研究院(EI)联合科尔尼与毕马威发布了《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5》(以下简称《年鉴》)报告,其数据揭示了能源转型的复杂态势。虽然能源转型加速,但石油在交通、化工等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仍将持续几十年。未来十年,在需求峰值临近、供应格局重塑与低碳转型的多重压力下,全球石油市场将进入更复杂的调整期,各方需在短期稳定与长期转型中寻求平衡,从而保障全球能源体系的可持续性。
全球石油消费量再创新高
全球石油消费量2024年达到每日1.018亿桶,较2023年微增0.7%,刷新了纪录。过去十年,石油需求年均增长1%,动力几乎全部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
美国是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占全球需求的18.7%。2024年,美国石油日消费量较2023年略降,但过去十年年均增长0.5%。这源于美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交通领域燃油效率提升与新能源汽车普及对冲了部分需求,化工行业对石脑油等原料的需求增长支撑了总体消费。虽然面临能源转型压力,但庞大的经济体量与工业基础,使得美国的消费核心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占全球需求的16.1%。2024年,中国石油日消费量下降1.2%,与过去十年年均4%的增长形成反差,预示需求或将企稳。交通电气化加速、工业领域能效提升,以及清洁能源替代,共同抑制了石油消费,分析师推测中国或接近需求长期峰值。
印度2024年石油消费量增长3.1%,至每日560万桶。印度经济年均6.5%的增速与中产阶级扩大(2030年预计达到5亿人)是石油消费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该国有望5年内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印度石油需求增长涵盖多个领域:城市化带动私家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2%,制造业规模扩大推高柴油消耗,炼油产能扩张(2024年新增2000万吨/年)提升原油加工需求。
经合组织(OECD)国家石油需求微增0.1%,非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增长1.2%。这种分化表明了全球能源消费重心的转移:发达国家受人口老龄化、经济服务化与能源转型影响,需求进入平台期;新兴市场受工业化、城市化影响,成为石油消费增长主力。
全球石油产量的结构性变化
全球石油产量2024年达到每日9690万桶,较疫情前峰值高180万桶,较疫情期间的低谷高9%,创历史新高。表面是市场韧性与复苏的体现,实则暗藏复杂的结构性变化。
2024年,美国石油总产量居全球首位,为每日1320万桶,虽创纪录,但2%的增幅仅是过去十年年均增速(4.2%)的一半,表明产量或已接近平台期。这与页岩油产业投资回报率下降、核心产区(如二叠纪盆地)单井产量递减加速有关。
2024年,俄罗斯石油产量为每日1020万桶,较2023年下降3.1%。
2024年,沙特石油产量下降4.2%,至每日920万桶,是2011年以来最低。这源于欧佩克+的自愿减产政策和沙特战略转向(优先投资炼油与石化产业,2024年炼化投资占能源总资本支出的40%),导致原油开采支出缩减。市场担忧沙特剩余产能(当前约200万桶/日)的可持续性,认为其长期产量潜力或被高估。
已探明储量地域分布不均衡
《年鉴》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达到1.7万亿桶,按照当前的生产水平可维持53.5年,但地域分布极不均衡,深刻影响全球能源地缘格局。
其中,委内瑞拉以3040亿桶储量居全球首位,但资源存在明显短板,即90%为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重油,开采成本达到每桶45美元,且需要特殊炼制技术。受政治经济动荡影响,该国石油产业基础设施老化、投资严重不足,实际产量仅为理论产能的1/5,丰富的储量难以转化为实际供应能力。
沙特以2980亿桶储量紧随其后,资源优势明显,轻质原油占比为70%,开采成本不足每桶10美元,且油田集中度高、开采条件优越,是全球石油市场的“稳定器”。
伊朗以1580亿桶储量位列全球第三。虽然资源丰富,但受国际制裁长期制约,石油产业面临出口受限、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受阻等困境,难以充分释放储量优势,伊朗在全球石油供应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
美国拥有690亿桶储量,但其仅计入技术可行、经济可采资源。美国对已探明储量的定义更严格,部分在其他国家被纳入储量的资源,在美国可能因开采成本过高或技术限制而被排除在外。不过,美国通过页岩油技术创新,开发非常规资源,使产量保持高位,弥补了储量规模的不足。
全球能源格局或将重塑
《年鉴》提供的2024年石油市场数据揭示了多个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趋势。
沙特石油产量降至多年低点,这不仅是短期减产,更标志着其战略重心从“市场份额最大化”转向“价格稳定优先”。在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沙特试图通过主动减产将国际油价维持在每桶80美元以上,保障“2030愿景”的资金投入。这一转变可能影响欧佩克+的协调机制,改变全球石油供应调控逻辑。
美国石油产量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天然气凝析液占比升至34%。页岩油开采伴生大量乙烷、丙烷等天然气凝析液,虽然不能直接作为运输燃料,但作为化工原料的价值更重要。这推动美国炼油产业向“炼化一体化”转型,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降低对传统原油的单一依赖,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全球石油储量增长停滞,2014年~2024年,新增探明储量年均不足100亿桶,仅为同期消费量的1/3。在能源转型与低碳目标的压力下,石油企业对长期勘探项目持谨慎态度,上游投资较2014年峰值下降了30%。如果未来需求增长,储量补充不足,2030年后,全球石油市场可能出现供应缺口。
印度石油产量仅为消费量的15%,2024年原油进口量增长8%,成为全球原油进口最大增量市场。印度的能源政策对全球石油贸易流向影响较大:战略储备建设目标为1.5亿桶,将提高短期进口需求;炼油产能计划2030年扩张至8亿吨/年,将提升其在全球油品贸易中的地位;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或扰乱石油需求增长节奏,将成为影响石油市场平衡的关键变量。
圭亚那实现跨越式发展,5年内石油日产量从0飙升至60多万桶,是近年来成长最快的产油国。这源于斯塔布鲁克区块的大规模开发,该区块已探明储量达到110亿桶,预计2027年日产量将达到100万桶。圭亚那十年内可能跻身全球前五大产油国行列,其崛起改变了美洲能源版图,为全球供应增添了新变量,可能冲击欧佩克的市场影响力。
石油市场在脆弱平衡下的波动隐忧
2024年,全球石油市场处于脆弱平衡态势:产量与消费量差值不足1%,布伦特原油月度价格波动率降至15%以下,呈相对稳定态势。但支撑平衡的诸多因素存在不确定性,未来市场或出现明显波动。
欧佩克+协调机制面临考验,内部减产执行率从80%降至65%,成员国之间分歧显现。部分海湾国家倾向于维持减产措施以支撑油价,部分财政压力大的成员国希望增产缓解经济困境。这一矛盾可能削弱欧佩克+的调控效力,如果协调失效,全球石油供应可能出现阶段性过剩或短缺,打破当前平衡。
美国页岩油产业的可持续性存疑,盈亏平衡价升至每桶65美元,在当前的油价水平下,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如果缺乏大规模再投资,页岩油产量未来3~5年可能下滑。作为全球供应的弹性来源,页岩油产量波动可能加剧市场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其他地区供应增长乏力时。
地缘政治风险也是重要变量,中东局势紧张、欧洲地缘政治冲突、拉美产油国政策变动等,都可能对石油供应造成突发性冲击。
此外,全球经济复苏节奏与能源转型速度的不确定或将影响市场平衡。如果亚洲经济体经济复苏超出预期,石油需求可能快速增长;如果欧洲能源转型进程加速,需求下降可能快于预期。这些变量交织,使得石油市场面临稳定与紧张的双重可能,其走向对全球通胀、贸易平衡与能源安全影响深远。
链接:埃克森美孚称油气到2050年依然重要
本报讯 埃克森美孚近期发布《2050年全球展望报告》称,全球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到2050年,全球人口与当前相比可能增加15亿,且多数新增人口将出生在发展中国家。按照最基本的生活标准计算,一个人每年能耗至少为50百万英热单位。而在发达国家,一个人每年能耗为160百万英热单位,是最基本标准的3倍多。
报告指出,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离不开包括传统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全面能源解决方案,也就是说,石油和天然气对世界依然非常重要。到2050年,油气在全球能源中占比仍将高达55%,仅比2024年的占比少1个百分点;煤炭占比将从2024年占比25%大幅降至2050年的14%,天然气替代煤炭的势头强劲;核能占比将从2024年的4%增至2050年的6%;生物质能的占比将从2024年的9%升至2050年的10%;非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将继续保持强劲增势,占比将从2024年的6%大幅增至2050年的15%。
报告坦言,可负担性将决定能源转型的速度。虽然近年来全球低排放能源技术发展迅速,但成本仍然高昂。例如,远程运输所用的生物柴油比传统柴油贵1.5倍,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比传统航煤贵3倍。能源成本越高,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就越大,消费者的信心也会受到影响。
报告强调,为保障未来的全球能源需求,油气领域投资将比以往更重要。埃克森美孚认为,油田产量的自然衰减率约为每年15%。当今全球原油产能正越来越多地转向非传统的页岩层,其衰减率较传统油田更高。如果不再有新投资,那么在投资枯竭的第一年,全球石油产能可能从目前的每日1亿桶降至每日8500万桶;到2030年,全球石油产能可能跌至每日3000万桶以下,与届时全球每日1亿桶的石油需求相比,缺口将高达每日7000万桶。因此,包括埃克森美孚在内的国际油气巨头在推进绿色能源转型的同时,也不能放弃油气投资。(李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