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0-11 09:24
人物感言
刚参加工作时,师傅告诉我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勤于记录、善于总结,这是咱石化人“严细实”作风的传承。拿下海上超高温高压井,做到了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这是对永不设限、攻坚克难精神的传承。我将在海洋油气高温高压井第一线继续奋斗,努力解决更多井下复杂难题,为加快打造中国石化海上千万吨级油气资源接替阵地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刘锦妍 金珺鑫 杨 涵
陈忠华的“收藏品”很特别。与大海相伴的40年,40本沾有泥浆印记的工作手册,密密麻麻记录了多口海上油气井的数据,被同事称为“移动的海上钻井百科全书”。
与这位集团技能大师初见,记者就被陈忠华爽朗热情的性格吸引,健谈的他向记者介绍了每本笔记背后的故事,这些笔记不仅勾画出我国海域高温高压井钻井技术的发展轨迹,而且凝结了一位石油工匠从青涩到卓越的智慧结晶。
从青涩少年到技能大师
1984年的夏天,17岁的陈忠华背着行李到上海海洋石油局勘探三号平台报到。登上了这座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感觉自己就像站在鲸鱼的脊背上,很兴奋,也很新奇”。
陈忠华告诉记者,当时他的身高不足1.6米,站在健壮的工友中间,像棵单薄的幼苗,分班组选人时他被剩了下来。最后是一位老司钻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得了,别傻站着了,跟我走吧!”这才让陈忠华有了第一位师傅。
很快,师傅就发现了陈忠华身上的不同之处:“他有种‘不安分’的求知欲。”师傅干活时,他寸步不离地看,师傅休息了,他就“出圈”偷师学艺。设备坏了,他主动凑上去给机修工打下手,拉拉导链、递递扳手、拆拆螺丝……每个简单的动作,他都做得认真而专注。回想起这段经历,陈忠华说:“工作不是只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定要多抬头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我国海上石油工业发展初期,技术落后、无例可循、无章可依,陈忠华选择用最笨拙的方法应对——记录。工作40年,他每年都要写满整个笔记本,他向记者展示这些“家当”,摞起来足足有1米高。泵房管线螺栓尺寸、潮汐对钻速的影响,甚至台风天钢缆的摆动角度……旁人眼中琐碎的细节,都被他一一记下。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掌握了海上钻井的核心技术,并开始尝试突破传统工艺的局限,每次攻克难关后,都会将经验整理成册,供他人参考学习。
在陈忠华看来,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海洋石油工业的大发展。现在,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平台上的“定海神针”,井下发生复杂情况,他总能化险为夷。从青涩少年到技能大师,陈忠华用40年时间,诠释了守护平台安全生产的匠心。
勇闯禁区的“针尖舞者”
高温高压井的井底压力和温度远高于常规井,勘探施工风险极大,就像“在针尖上跳舞”。
“主要目的层地层压力高,一旦压力失衡,像用一根针扎破气球,井控安全风险很高,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发生井喷,甚至造成船毁人亡。”陈忠华偏要“扎穿”这禁区。
陈忠华告诉记者,2023年7月13日凌晨,勘探三号平台正在进行一口超高温高压井作业,实际井底地层压力系数相当于普通大气压的700多倍。
忽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陈大师,地面返出流量增多,泥浆池体积增加,发生溢流了!我已经按照程序进行关井。”电话那头,钻井队队长沈晓斐急切地向他汇报,额头上密密麻麻的汗珠不停地滚落。
“泵房做好压井准备,确保井底压力过平衡、井控设备有效。”陈忠华刚刚稳住一头,新的麻烦又接踵而至。
套管压力明明已经控制下来了,却突然又出现上升趋势,难道压井方案出了问题,井下发生了二次溢流?陈忠华的视线在监控屏幕与方案图纸间快速切换,确认施工方案无误后,果断向钻井队发出指令:“立即停泵关井,重新倒换阀门,启动第二套液动节流阀,务必确保所有阀门开关准确无误!”
“刺耳的啸叫停了,说明没有气体经过液气分离器。”陈忠华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在图纸边缘敲击,“液动节流阀堵了,这才是套压突然上升的原因,我们的压井方案没有问题。”
接下来的30多个小时里,他如同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在作业现场来回奔波,直到各项监控曲线稳稳回落至安全范围内,才长长地吁出一口气。他和“老伙计”勘探三号平台,又一次扛过来了。
“我们担当中国石化走向深海远海的主力军,就是要敢于在禁区中突围。”在谈到勘探三号平台连续15年保持零事故纪录时,陈忠华自豪地说。
薪火相传匠心点亮“满园春”
陈忠华解决各种难题的底气,源自对技术创新的不竭追求。参加工作以来,他以现场为导师,边干边学,自行研制了多种井下工具。
传统接钻杆的方法效率低,还有钻杆落井风险。陈忠华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设计出辅助“鼠洞”,将接钻杆的速度提升近30%,井口工具损耗减少70%,同时保证了接钻杆安全。
这仅仅是他创新成果的冰山一角,从业40年来,合作区块天然气年产规模跨越重要台阶、涠洲油田产能建设驶入快车道、招商区块探索新的产建阵地……每一次技术攻坚的现场,总能看到陈忠华坐镇指导的身影。2014年陈忠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他与团队成员实现191项技术革新成果转化,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4项。
“创新肯定要面临挑战和煎熬,但对技术和业务进步的追求,不管成功与否,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事情。”陈忠华说。
“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的经验复制,而是培养超越自己的后来者。”如今,他把更多精力倾注在“薪火相传”上。他将自己40年来积累的经验系统性地浓缩,指导、带动青年员工进行技术革新,培养出技术骨干50余名。
从17岁初登勘探三号,到两鬓染霜坚守深海,陈忠华用70余口高温高压井、40本笔记,在海上油气领域刻下能源报国的印记。正如他在笔记本扉页写道:“真正的定海神针,不在海底,而在石油人滚烫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