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10期 时间:2025-10-17 09:30
朱姗姗
※ 近期PVC(聚氯乙烯)市场陷入政策预期与基本面背离的“冰火两重天”格局:政策面释放的积极信号不断推升市场风险偏好,而疲软的供需现实又持续压制价格上行空间,这种矛盾状态成为PVC行情的核心特征
※ PVC市场基本面呈现过剩格局,供应端新增产能释放与高开工率双重压力,需求端受房地产低迷拖累,库存高企且出口遇阻,原料价格下跌削弱成本支撑,共同压制反弹空间
※ 未来PVC价格实现趋势性反转需满足四大关键条件:一是产能出清信号明确,二是房地产行业摆脱困境,三是出口壁垒实质性突破,四是行业库存加速去库
※ 当前PVC市场的反弹更多是政策情绪驱动的短期行情,缺乏基本面支撑,政策情绪退潮后,市场终将回归到由供需基本面定价的轨道上来,后续需密切关注产能淘汰进度、房地产政策落地效果、库存变化等关键节点,在政策与基本面的博弈中寻找结构性机会
PVC(聚氯乙烯)以多样化形态服务于建筑、包装、日用品等领域。近期,PVC市场成为政策与市场、预期与现实激烈碰撞的典型领域。一方面,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涉及产能治理、城市建设、行业稳增长的重磅政策,持续推升市场对供需改善的乐观预期,带动期货与现货市场短期波动;另一方面,行业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需求疲软、库存高企等基本面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供需失衡的格局持续压制价格反弹空间。这种政策热、基本面冷的“冰火两重天”态势,成为当前PVC市场运行的核心矛盾,也为行业未来走势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本文将从政策与市场的矛盾表现、基本面的现实困境,以及未来发展的关键节点三个维度,深入剖析PVC市场的运行逻辑与潜在趋势。
政策与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今年7月,一系列重磅政策密集出台,为PVC市场注入强烈的政策预期。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7月1日上午召开,会议聚焦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议题,明确提出“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这一表述被市场普遍解读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码的关键信号,尤其对长期受产能过剩困扰的PVC行业而言,直接形成政策利好预期,市场情绪初步升温。
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释放政策暖意。会议围绕“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目标,提出“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举措。对于PVC行业,房地产相关政策的松动与城中村改造的推进,直接关联下游管材、型材的核心需求,市场迅速捕捉到这一潜在利好,风险偏好显著提升。
7月18日,工信部再推重磅政策,宣布实施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推动重点行业着力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支持重点工业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并从落实支持政策、培育新增长点、促进产业转型等五大维度提出具体要求。该方案与2023年五部门发布的《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强化市场对PVC行业产能优化的预期。政策利好的集中释放直接反映在市场行情上,当日大宗商品期货盘面全线拉涨,PVC期货主力合约应声大幅上涨2.32%,现货市场也突破此前整理区间,短期行情受宏观情绪推动显著。
从资金层面看,宏观政策利好刺激大量资金涌入PVC期货市场,资金的集中流入进一步推高期货价格,市场情绪被充分调动,投资者对短期走势普遍持乐观态度。但需警惕的是,这种依赖政策预期与市场情绪的上涨具有明显脆弱性—一旦市场对政策落地效果产生怀疑,或基本面不利因素凸显,市场情绪将快速逆转,资金也会随之流出,进而引发价格回调。
尽管政策层面的密集定调引发投资者情绪剧烈波动,且市场对化解产能过剩抱有较高预期,但当前“反内卷”行情仍处于“情绪炒作”阶段,缺乏扎实的基本面支撑。从政策传导路径分析,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与工信部的“淘汰落后产能”均属于中长期改革目标,短期内难以形成实质性产能收缩;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及的城中村改造虽能提振PVC下游需求预期,但项目落地、资金到位至形成实际需求存在明显时滞,无法即刻改变当前行业供需格局。
这种政策预期与基本面的显著背离,最终使PVC市场陷入“冰火两重天”的特殊格局:政策面释放的积极信号不断推升市场风险偏好,而疲软的供需现实又持续压制价格上行空间,这一矛盾状态已成为当前PVC行情的核心特征。
基本面现实:过剩格局压制反弹空间
1.供应端:新增产能与高开工率双重施压
供应压力的持续加大,主要源于新增产能释放与行业高开工率的双重叠加。新增产能方面,福建万华50万吨/年的乙烯法PVC装置8月正式投入生产,8月底已达满产。天津渤化40万吨/年的乙烯法PVC装置9月已实现量产。此外,下半年仍有甘肃耀旺30万吨/年电石法PVC装置、浙江嘉佳兴成新材料30万吨/年乙烯法PVC装置等多个项目计划投产。值得注意的是,国产乙烯法PVC生产装置的集中投产,不仅将直接增加PVC市场供应量,其成本优势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区域市场价格竞争,对中小规模企业形成较大冲击。
在新增产能释放的同时,PVC行业开工率始终维持高位运行。截至目前,PVC行业整体开工率达到了79%,高于近年来同期平均水平。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氯碱一体化企业“以碱补氯”的经营策略在发挥作用:尽管PVC产品因供过于求导致盈利不佳,但烧碱产品利润可观,氯碱企业为维持整体盈利,通过调整碱氯比,在保证烧碱产量与利润的同时,持续维持PVC生产,导致PVC供应呈现刚性增加,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
2.需求端:旺季不旺与地产双重拖累
尽管当下正值传统消费旺季,但PVC市场却未迎来预期的好转。房地产行业是PVC下游最大的应用领域,房屋新开工面积与施工进度直接决定PVC主力下游管材、型材的需求规模。然而,当前房地产行业的低迷态势对PVC需求形成显著压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9.4%,尽管跌幅较之前有所收窄,但下滑趋势依旧明显。这直接导致PVC下游主力领域开工率仅维持在30%~40%的较低水平。以三四线城市为例,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影响,多个楼盘项目停工或延期,当地管材、型材企业订单锐减。受订单不足影响,企业为削减成本、维持运营,部分生产线不得不采取阶段性停产措施。并且在原料采购方面企业多采用“随用随买”的谨慎策略,使得PVC市场需求提振困难。
3.库存端:高库存持续制约价格反弹
库存数据是反映PVC供需失衡的直观指标,当前行业正处于持续累库阶段,库存高企已成为压制价格反弹的另一重要因素。更关键的是,库存结构的恶化进一步加剧市场担忧,且累库趋势尚未出现拐点,这将从根本上制约PVC价格的反弹空间—即便政策情绪推动价格短期上涨,高库存也会使反弹难以持续。
4.出口端:核心市场承压,增量空间受限
当前,国内PVC出口面临多重压力,呈现“核心市场遇阻、增量空间收窄”格局。作为最大出口目的地,印度市场不确定性突出:尽管BIS(印度标准局)认证及反倾销税政策延期带来短暂缓冲,但采购商观望情绪浓厚,叠加雨季影响,2025年三季度出口签单环比显著下滑。与此同时,欧美市场需求疲软持续制约出口增量,在全球PVC供应过剩背景下,难以承接转移订单,增量空间受限。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虽有潜力,但受基础设施落后、支付能力有限等因素制约,短期难以形成大规模需求,出口对国内市场的支撑作用持续减弱。
5.成本端:原料价格下跌削弱支撑力度
成本支撑的减弱进一步加剧PVC价格压力。2025年7月,国内电石价格单月下跌300元/吨,跌幅达11.76%,直接导致电石法PVC生产成本下降;同期东北亚乙烯市场价格单月下跌30美元/吨,跌幅达3.51%,乙烯法PVC成本亦受拖累。两大原料价格的同步下行,使PVC生产企业的成本支撑力度显著减弱,进一步增加产品价格下跌压力。
未来展望:反弹可持续性与关键节点
政策情绪退潮后,PVC市场终将回归供需基本面定价轨道,而行业实现产能出清仍需经历漫长且艰难的过程。未来PVC价格若要实现趋势性反转,需同时满足以下四大关键条件:
一是产能出清信号明确。在当前产能过剩大背景下,只有当落后产能淘汰量持续超过新增产能释放量,市场才能确认供需格局出现实质性改善。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严格落实产能淘汰标准,通过环保、能耗等指标倒逼高耗能、低效率企业退出;另一方面,需要企业主动推进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主动淘汰落后产能,为行业健康发展腾出空间。
二是房地产行业摆脱困境。作为PVC下游核心领域,房地产行业的复苏是需求端改善的关键。只有当房屋新开工面积实现连续同比正增长、竣工面积增速回升,才能带动管材、型材需求实质性复苏。这不仅需要城中村改造等政策落地见效,还需房地产企业融资环境持续改善,销售端回暖形成“销售回款—项目开工—需求释放”的良性循环。
三是出口壁垒实质性突破。出口增量的释放需要核心市场壁垒的突破:印度BIS认证及反倾销问题需得到妥善解决,以恢复对印出口规模;东南亚需经济复苏带动进口需求回升,承接部分国内过剩产能。但需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依赖全球经济复苏节奏与贸易政策调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短期内难以成为稳定需求的核心力量。
四是行业库存加速去库。社会库存与企业库存需回归合理水平,并维持连续去库态势,才能消除市场对供应过剩的担忧。这需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供应端通过限产、减产减少新增供应,需求端通过房地产复苏、出口改善消化现有库存,形成“限产+增需”的共振,但短期内难以实现。
综合来看,当前PVC市场的反弹更多是政策情绪驱动的短期行情,缺乏基本面支撑。随着政策预期逐步消化,市场将重新聚焦供需过剩、库存高企等现实问题。后续需密切关注产能淘汰进度、房地产政策落地效果、库存变化等关键节点,在政策与基本面的博弈中寻找结构性机会,而非盲目追涨。
作者系金联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PVC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