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中创新航将敏捷基因植入企业创新体系的实践探索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10期 时间:2025-10-16 09:30

王小强

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高级副总裁

提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面对不确定性成为主流的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企业需将敏捷基因植入组织血脉,构建“动态感知—协同研发—快速迭代—生态共赢”的创新体系,才能在全球产业变局中把握先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

AI 阅评

本文以中创新航敏捷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实践为例,阐述了敏捷基因对我国锂电池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强调了构建敏捷创新体系所需的四个方面的认知重构,提出了“在VUCA时代,敏捷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元能力’”的论断,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参考价值。


我国锂电池产业历经数十年跨越式发展,成功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凭借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全球新能源革命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锂电池产业链,覆盖上游锂资源开发、中游材料制造、下游多元应用及回收利用体系;技术层面,我国锂电池产业通过材料突破(年均3项核心技术迭代)、制造升级(智能化率超90%)、场景拓展(覆盖80%新兴领域),构建了全球最快的创新闭环。磷酸铁锂与三元锂电池主导全球市场,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也在加速突破。未来三年,固态电池量产、钠电池规模化、回收网络完善将成为关键竞争点,创新速度仍是企业生存的核心法则。

2025年,全球70%锂电池产自中国,支撑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200万辆,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占比超90%,构建起“动态感知—协同研发—快速迭代—生态共赢”的产业新范式,实现研发效率大幅提高,助力我国企业迅速跻身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三名。

构建敏捷创新体系是必然要求

锂电池产业是多学科交叉的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特点。同时,锂电池产品的迭代速度极快,企业每年都推出新产品,客户每年上市新车型,这决定了领先的创新速度成为企业生存的核心法则。

从技术端看,创新呈现“量子跃迁”特征。AI大模型训练成本每18个月下降50%,带动锂电池新产品推出周期从之前的36个月压缩至12个月内,终端细分市场对性能的多样化需求,要求产品创新具备充分的市场适应性与可迭代能力。

从市场端看,需求呈现“裂变式演变”特征。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显著的“长尾效应”:2025年全球车型数量突破3000款,较2020年增长400%,不同车型定位与性能需求差异极大,企业需要具备技术不确定性的预见能力和消解能力。

从产业链端看,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正从“纵向一体化”转向“网络价值共生”。应用从动力为主扩展到储能、飞行器、船舶、通信及数据中心等多元场景,传统的“规划—研发—量产”线性模式已无法应对上述不确定性,建立敏捷创新体系成为必然。

构建敏捷创新体系的思路与实践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产销研用”一体化机制,为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新航”)等中国企业指明了方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面对不确定性成为主流的VUCA时代,企业需将敏捷基因植入组织血脉,构建“动态感知—协同研发—快速迭代—生态共赢”的创新体系,才能在全球产业变局中把握先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

1.构建动态感知的信息体系

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和创新速度都在指数级增长,带来了产品更新迭代速度的同步加快,企业创新不能再按传统节奏推进,必须建立对行业方向、相关知识、终端需求、客户期望及商业进化的感知系统。中创新航通过建立“感知—响应—重构”的循环体系适应这种环境变化。建立技术雷达系统,实时扫描200+前沿领域,结合扫描结果,系统分析布局可能的技术方向,结合相关变化进行组织重构和能力重构,随时补充和调整研发能力的资源配置。同时,建立方向快速验证机制,以快速印证技术判断,增强对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

2.建立跨界协同的产业链创新生态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正从“纵向一体化”转向“网状价值共生”,创新深度快速增加,跨学科资源利用和协同成为关键。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开放创新生态可使企业创新效率提升60%,成本降低25%。技术方向确定后,除内部技术资源的匹配,搭建开放的创新平台,将高校、供应商、客户纳入到共同研发工程中也至关重要。中创新航与相关方共建创新联合体,构建日常技术交互机制和共享机制,打造“技术乐高”平台系统,实现合作伙伴技术模块的即插即用,将系统化产品开发转化为同步工程,缩短一半开发时间。在某大型系统多样化项目中,开发周期从13个月压缩至6个月,正是“网络价值共生”生态平台的实践成果。

3.实施模块化最小单元快速迭代过程管理

当技术方向确定,协同创新取得初步成果,快速推进应用实践与迭代至关重要。在确保安全和基本性能能够满足最初设计的前提下,遵循“简单规则驱动复杂创新行为”的规律,将复杂创新系统分解为可独立验证的“微创新单元”,即每个“技术乐高”模块在产品端建立“创新成果—市场反馈—资源投入—修正迭代”的增强回路,这样既能控制风险,又能将复杂创新工作进行解耦并迭代,总体实践收到的效果远超传统“研发一代、量产一代”的效率。这种迭代的思路最早源于软件行业,将其理念构建运用到复杂具体产品领域,同样效果显著,公司某款产品实现3年迭代6代的突破,成为市场“爆品”。

4.建立共赢生态

敏捷创新需要员工、供应链、相关方甚至终端客户的充分理解和配合,许多环节需在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并行推进,建立共赢生态体系尤为重要。中创新航以“真诚、高效、共赢”为企业文化,与合作伙伴共建开放创新平台,共享技术与知识产权,构建成果共享机制,为生态良性运转奠定基础。

构建敏捷创新体系所需的认知重构

1.理念重构:从“产品为中心”到“价值网络为中心”

企业创新不再局限于技术突破,而是构建包含技术、生态、商业模式的复合价值网络。中创新航通过开放创新平台,吸引42家生态伙伴入驻,形成从材料研发到回收利用的完整创新生态,同时通过“技术乐高”的分解构建创新价值网络,通过模块技术迭代将生态伙伴纳入其中,这一切都源于企业对创新逻辑的认知升级。

2.能力重构:打造数字化创新体系的能力

随着研发所需数据量的指数级增加,同时多模块多学科复杂研发的逐渐深化,企业必须建立强大的数字化能力,通过实现数字化才能重构适应敏捷创新的研发流程。要实现实验设计、模块数据采集、跨链条跨学科数据协同与分析的线上化,这样才能依托云原生技术整合产业链乃至全球的研发资源,实现业务的实时协作,从而实现所需的敏捷性和协同性。

3.机制重构:战略与人才机制重构

创新体系不仅是技术部门的事情,需调动除研发部门外的产品、生产、供应链等多部门共同参与,以及外部伙伴的开放协同,这要求企业建立相应的机制保障、文化保障和人才保障。需要从公司战略上明确,以提供足够的资源保障;从文化上保障,让人才毫无顾虑地参与深度共创;从人才供给和分配机制上保障,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创新成果的高效产出和利用。

4.建立质量与安全的底线思维

创新必然伴随风险,但作为制造业企业,在创新中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将质量和安全作为企业必须坚守的底线和红线,尤其是面向客户的产品,必须建立科学的质量风险和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并贯穿创新行为始终,实施一票否决,确保所有创新都在可控范围。

结语

在VUCA时代,敏捷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元能力”。其成功关键在于将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与敏捷组织的灵活性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中国式创新加速度”。中创新航的实践印证了德鲁克的论断:“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它。”在动力电池产业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规模化”跃迁的今天,敏捷创新是效率工具,更是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武器。通过将敏捷基因植入组织血脉,构建“动态感知—协同研发—快速迭代—生态共赢”的创新体系,我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

( 责任编辑:李昕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