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海尔“三桶懒人”洗衣机案例蕴含的敏捷创新组织密码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10期 时间:2025-10-15 09:30

王钦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提要:以“人单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将“企业—用户”的单向供给关系,转化为“员工(创客)—用户”的价值共生关系,这正是敏捷创新的底层逻辑。在这里,“人”指直面用户的创客小微,“单”指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合一”则是员工与用户深度绑定,让用户拥有选择权,让员工获得市场的认可。

AI 阅评

本文从观念、结构、用户、员工四层维度阐释企业破解敏捷创新难题的组织密码,框架清晰且有深度,案例与理论高度适配,成功解答了“企业如何通过组织重构实现敏捷创新”的核心问题。以海尔最新研发产品“三桶懒人”洗衣机为贯穿始终的案例,将抽象的组织变革逻辑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实践路径,说服力与可读性较强。


在如今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破解敏捷创新难题的组织密码蕴藏于观念、结构、用户、员工四层维度的系统协同中。观念层以拥抱不确定性的思维,打破传统确定性惯性,为创新锚定认知方向;结构层通过“平台+小微”的零距离组织,破除企业与用户、内部层级、跨部门及外部供应商的四重距离壁垒,搭建高效资源通路;用户层为赋予用户选择权,推动用户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创新参与者,构筑价值共生生态;员工层凭借“权责对等、价值共享、生态赋能”机制,释放个体潜能,激活创新内生动力。这四层逻辑相互支撑、形成闭环,本质是组织模式的深度重构。通过重构打破对创新的束缚,让敏捷创新成为常态,在动态市场中构筑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本文通过分析海尔今年新推出的创新型产品“三桶懒人”洗衣机案例,逐层破解企业敏捷创新背后的组织密码。

观念层:拥抱不确定性

最近,海尔一款“三桶懒人”洗衣机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这款洗衣机满足了用户多年想内衣、外衣和袜子分桶洗的梦想,其从用户需求反馈至小微团队到上市量产,用时8个月左右,上市后烘干功能升级、洗鞋机集成、养宠衣物洗护等功能还在精准快速迭代升级。

爱因斯坦说过,“用产生问题的思维逻辑,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如果想用确定性的思维逻辑,去解决当前大量的不确定性问题,那么结果不言自明。设定既定目标、分解目标、部门分工、按流程推进,这是我们熟悉的确定性思维逻辑。确定性思维逻辑已经在很多企业形成了思维惯性,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着不错的效果,形成了组织惯性。惯性是一把双刃剑,在环境不变的时候能够有不错的效果,但是环境变了,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

今天的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不确定性成为最主要的特点,这就需要企业采用敏捷创新的方法,开放连接更多资源、快速尝试、跨界整合、迅速迭代,建立最短的正反馈,高效迭代升级,形成动态适应环境的能力,让敏捷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海尔的“三桶懒人”洗衣机产品创新创意来自用户,在资源组织方面,不仅仅依靠内部资源,而是真正与用户建立零距离的交互,同全球研发和供应链资源建立连接,对资源进行跨界整合,将创新成果及时甚至实时同用户进行反馈。这里没有设定的计划,更多是持续演化,新创意不断涌现,用户进行选择,最终保留下来。随后,企业“生生不息地”对用户需求做出持续响应。

结构层:打造零距离组织

组织结构决定主体行为。科层组织结构在应对确定性问题方面具有高效、精准、纪律性强的优势,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模式下,能够充分发挥优势。指令式管理是科层组织最常见的管理方式,作为员工最优先的行动就是听命于上级。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正在加速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组织方式。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领域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在加速下降,各类主体之间的距离在持续消除,去中介化成为一种趋势。组织平台化、生态化和网络化成为新的组织结构特征。与此同时,用户对于个性化定制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这些变化直接促使企业组织和用户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企业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新要求。以前企业员工听命于上级指令,现在则要求一线员工能够倾听用户心声,快速发出信号,快速配置资源满足用户需求。伴随着彼此间距离的消除,用户已经成为企业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

组织僵化制约敏捷创新。一方面是个性化定制成为用户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加速应用也为科层组织变革提供新的可能。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科层组织变革的发生,面对变化,企业组织常常表现出僵化特征。在组织僵化制约敏捷创新的背后实际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四重距离”:第一重是中间商或渠道产生的企业和用户之间的距离,第二重是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距离,第三重是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距离,第四重是企业和外部供应商之间的距离。从市场中用户需求信息的发出,到在企业内部进行上下级的传递,进行部门间的沟通,直到产生决策,调动供应商资源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用户,形成闭环。这四重距离就好比“相隔千山万水”,不仅制约了创新速度,而且还会扭曲市场信号,造成信息衰减和失真,对创新产生不利影响。

海尔推出“三桶懒人”洗衣机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背后是零距离组织结构的支撑。企业组织直接同用户连接和交互,企业内部的上下级和部门间的距离被打破,外部供应商也进入组织。此时的组织结构就从科层组织转变为“平台+小微”的去中心化的平台型组织—触点小微作为前端需求入口,直接同用户连接和交互,获取用户需求;创单小微负责资源整合和价值转换,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平台作为后端支撑底座,为小微提供资源支撑。用户的需求信息,甚至是创意快速在企业内部转化为创新结果,并快速在市场中验证,而非由上级拍板决定。

用户层:让用户拥有选择权

从“功能满足”迈入“体验定制”时代。用户的核心诉求已从“买到产品”升级为“拥有选择”—选择契合场景的功能、适配需求的服务、参与迭代的过程。传统企业的层级壁垒与闭门研发难以响应这种个性化需求。敏捷创新要求企业通过重构组织与用户的关系,为实现用户选择权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具体而言,就是以“人单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将“企业—用户”的单向供给关系,转化为“员工(创客)—用户”的价值共生关系,这正是敏捷创新的底层逻辑。在这里,“人”指直面用户的创客小微,“单”指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合一”则是员工与用户深度绑定,让用户拥有选择权,让员工获得市场的认可。

以用户需求驱动资源整合与快速迭代。与传统创新的“研发—制造—销售”串联流程不同,“人单合一”模式下的敏捷创新以用户参与为起点,以“小微协同”为载体,触点小微如同神经末梢,通过社群运营、场景交互捕获碎片化需求,创单小微则作为响应引擎,快速整合内外部资源完成方案落地,整个过程无需层层审批,实现“需求即指令”的即时响应。这种机制的本质是将选择权交还给用户—用户不再是产品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需求的定义者、创新的参与者和推广者。

在选择中感受尊重。海尔“三桶懒人”洗衣机的诞生,正是这一逻辑的生动实践。用户提出母婴衣物需高温消毒、内衣裤要单独清洗、外衣外套容量需求大,而传统单桶洗衣机难以兼顾“分区洗”与“高效洗”,用户被迫在“分开洗费时间”和“混洗不卫生”之间妥协,选择权被产品设计局限。这一需求痛点迅速传递至创单小微,基于人单合一的“抢单”机制,小微团队无需等待总部指令,直接联合研发、供应链等资源启动创新。此时,甚至已有用户将设计草图提交到企业产品共创社群进行交互,研发人员随即优化结构实现“叠放+嵌入式”双安装模式。仅8个月,产品便完成从概念到量产的迭代,三桶独立洗涤、分区控温的设计,让用户可根据衣物类型自由选择洗涤单元,真正实现“想怎么洗就怎么洗”。

尊重无价。小微组织的灵活性保障了需求响应速度,用户全程参与确保了创新方向精准契合选择权诉求。当企业将创新的话语权还给用户,换来的不仅是产品的市场认可,更是用户与品牌的深度绑定。“人单合一”模式通过激活个体、直连用户,让敏捷创新成为常态,既破解了大企业创新僵化的难题,更让用户在每次选择中感到被尊重。

员工层:充分释放员工潜能

从“被动”走向“主动”。在传统组织架构中,“指令—执行”的被动模式,往往不能够充分释放员工潜能,让员工产生“螺丝钉”的感受,创新活力受抑制,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就需要重构组织与员工的关系,将员工从层级结构锁定的行为抑制中释放出来,使其成为具有“自主性”的“创客”,为敏捷创新注入不竭动力。这种潜能释放与创新效率的正向循环,正是企业消除敏捷创新发展“瓶颈”的关键。

员工活力是敏捷创新的动力源泉。员工活力激发和潜能释放,需要企业进行“权责对等、价值共享、生态赋能”三项机制的创新。“权责对等”是指打破了传统企业的权力集中,让直面用户的员工拥有决策自主权,自主对接用户需求,拥有资源配置权,不被动等待上级指令。“价值共享”则以超利分成等激励机制,将员工收益与用户价值创造绑定,让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个人回报,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激励困境。“生态赋能”则为员工提供开放平台,整合内外部研发、供应链等资源,让个体潜能得以借助生态力量放大。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员工活力,让敏捷创新成为自发行为。

敏捷创新无止境。在传统模式中,产品功能迭代往往由总部研发部门主导,市场人员仅负责后续推广,一线员工往往既无提出创新方向的权力,也缺乏推动落地的动力。但在海尔“三桶懒人”洗衣机的研发过程中,触点小微的员工率先打破了这种沉寂—他们并非机械地完成销售指标,而是主动深入母婴社群、职场人群等场景,主动进行深度交互,敏锐捕捉到“衣物分区洗涤”的痛点,并凭借自主决策权,直接将需求同步至创单小微。创单小微成员无需层层请示,通过“抢单”机制主动认领任务,迅速组建跨领域团队,研发、供应链、一线安装员工同步参与。整个过程中,员工不再是流程中的被动节点,而是创新链条的主动驱动者。

参与创新的小微团队获得了丰厚的超利分成,进一步强化了“创新有回报、潜能能变现”的认知。这种正向激励又推动团队持续深挖用户需求,形成创新闭环。这种潜能释放与创新活力的共振,不仅能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更能构筑起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 责任编辑:李昕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