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中央企业提升敏捷创新能力的路径和方向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10期 时间:2025-10-14 09:30

李锦

国企管理智库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

提要:与领先的民营企业相比,中央企业在市场响应速度、技术迭代能力、组织机制灵活性和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亟须系统性提升。

AI 阅评

本文剖析了中央企业推行敏捷创新的现状,直面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市场响应、技术迭代等敏捷创新方面的差距,主张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机制革新、技术融合、生态开放和基础研究四大战略支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央企敏捷创新体系。


7月8日至9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深入在浙中央企业、当地高科技企业调研国资国企深化改革、协同创新情况。其间,在调研炽橙科技、宇树科技等公司后,张玉卓强调,国资国企要学习借鉴民营企业“敏捷创新”的经验做法,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动力。

敏捷创新强调团队协作、快速实现、持续改进、面向用户、重视反馈,并且以客户需求为核心。自概念被提出以来,敏捷创新被证明是一种同时适用于大公司和新兴企业的高效、实用的方法,它是一种技术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和战略重构。当前,中央企业正处在从“规模追赶”向“创新引领”转型的关键阶段,应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以“穿透、连通、变革”为核心理念,通过机制革新、技术融合、生态开放和基础研究四大战略支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央企敏捷创新体系。同时,借鉴民营企业灵活机制和市场敏感度,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迭代,打造“自主可控+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

中央企业推行敏捷创新的进展情况

中央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多家中央企业在战略布局、组织机制与技术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逐步建立起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敏捷创新框架。

战略布局与组织机制变革。航天科技集团通过“常态化+专班”和“推拉结合”工作模式,实现跨部门协同与资源优化配置,显著提升了创新效率。其重构的数字化系统开发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瀑布式”向“组装式开发”的转型,业务系统应用模式也由“自建自用”升级为“领建共用”,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系统兼容性。

前沿技术融合应用。国家能源集团推出的“擎源”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代表了中央企业在垂直领域AI应用的重大突破。该模型通过“基石+仿真+大模型”的聚合智能体架构,在电力全场景智慧化升级领域实现了三大创新:首创多能协同动态优化新引擎、发电行业垂直深耕新范式和全栈自主可控智能决策新体系。“擎源”大模型已在安全环保、电力交易、生产调度和设备检修四大业务领域成功应用,覆盖13个具体场景并部署41个智能体,能够在15分钟内完成火电运行寻优预判,准确率高达90%。

数智化赋能效率跃升。航天科技集团构建了“5831”数字航天总体框架,形成了阶梯式数字航天规划体系。中国石化扬子石化投用20台5G巡检机器人,集成红外热成像与AI识别,实现装置区全天候无人巡检,储运厂智能发货系统使作业周期缩短50%、人力成本降低60%。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开发三合一流程模拟软件,整合机理模型、三维工厂与仿真系统,实现多人协同操作演练,应急处置效率显著提升。

组织机制创新。打破传统科研壁垒,江汉油田推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打破资历限制,公开竞聘项目负责人。项目长拥有技术路线决定权、团队组建权、资源调配权和绩效分配权,推动跨部门协作。例如,其AI钻井优化项目通过跨专业团队协作,实现钻井提速29%、周期缩短8.34%。

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在敏捷创新方面的差距

与领先的民营企业相比,中央企业在市场响应速度、技术迭代能力、组织机制灵活性和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亟须系统性提升。

在市场响应与用户需求对接方面。民营企业凭借扁平化组织结构和快速决策机制,能够敏锐捕捉市场变化并迅速调整产品策略。浙江中小企业借助AI工具实现产品设计成本降低70%,设计团队从五人精简至“一名AI训练师+一台设备”,大幅缩短产品上市周期。相比之下,中央企业受制于多层审批和严格的风险管控,产品迭代周期较长。

在技术迭代效率方面。中央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存在“重硬轻软”倾向,底层技术更新滞后,瀑布式开发模式导致系统更新缓慢,而民营企业广泛采用的DevOps、低代码等技术显著提升了迭代效率。科技公司嘉为蓝鲸服务央国企的实践表明,后者在研运协同中常面临“系统孤岛”和“数据协同困难”等痛点。

在组织机制与创新文化方面。中央企业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创新项目需经过多层审批,而民营企业普遍推行“自下而上”的创新文化,一线团队拥有较大自主权。从容错机制方面看,中央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使其难以承受高风险创新,而民营企业如浙江“轻创业者”能够以500元启动资金试水宠物周边定制,三年创造260万元收益。从激励机制看,中央企业的薪酬体系难以匹配互联网企业的灵活激励要求,不利于吸引顶尖数字人才。同时,中央企业研发投入虽规模大,但存在“撒芝麻盐”式的分散投入问题。

在创新生态构建方面。中央企业的创新联合体虽数量众多,但多为项目制合作,缺乏长效利益共享机制。例如,在5G领域,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超过七成的网络设备采购自华为、中兴等民营企业,但深度技术协同仍显不足。

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在敏捷创新方面的差距不是必然。究其结构性原因,本质上是战略角色与资源配置差异的映射,而非能力优劣。但是,中央企业发展活力亟待增强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央企业提升敏捷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方向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央企业要响应国务院国资委的号召,在组织机制、技术融合、生态协同和基础研究四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变革,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敏捷创新能力。

一是革新组织机制与管理模式。在优化创新架构方面,可以借鉴“领导挂帅+专班推进”模式,在重大创新项目中打破部门壁垒,组建跨职能敏捷团队,赋予项目团队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使用权和资源调度权。推行“赛马机制”和分层分级授权,激发内部创新活力,推动标志性成果落地。

二是深化技术融合与研运协同。引入更为先进的解决方案,整合敏捷协同、持续集成、代码管理、测试管理和效能洞察等全流程工具链,打破研发环节的部门壁垒与工具孤岛。建立覆盖“需求—开发—测试—部署—运维”的全链条自动化流水线,缩短产品迭代周期,避免系统老化导致的创新阻滞。

三是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发挥中央企业“出题人”作用,通过类似上海“探索者计划”的机制,凝练技术难题背后的科学问题,邀请社会科研力量“揭榜攻关”。联合体需强化产业链协同,由中央企业牵头填补“其他资本不愿投的薄利环节”,特别是工业软件、高端芯片等“卡脖子”领域。

四是搭建创新赋能平台。可学习浙江省“AI产业加速器计划”经验,开放中央企业算法资源和数据资源,提供模块化AI开发平台,通过标准化接口降低中小企业技术接入门槛。打造“大企带小企”赋能体系。建立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推动中央企业技术成果向中小企业扩散,形成“研发—应用—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例如,在构建敏捷创新底座方面,茂名石化建成了炼化行业首个云上数据湖,归集33套系统、10TB数据,支撑工艺报警、施工作业等实时分析,形成标准化数据治理模板。

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力度,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动力。鼓励科研人员在中央企业、高校和民营企业之间多向流动。打造内部创新孵化器,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轻创业”平台,借鉴浙江“轻创业者”经验,支持员工以低成本试错探索新业务。

( 责任编辑:李昕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