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敏捷创新的内涵特征及国有企业践行路径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10期 时间:2025-10-14 09:30

张晓东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江苏敏捷创新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

提要:敏捷创新是数业时代背景下,企业为应对高度不确定性环境而采用的一种新型创新范式。它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目标,以数据驱动和融合迭进为底层逻辑,通过扁平化组织、快速迭代模式和开放协同生态,实现对市场变化与技术趋势的敏锐感知、快速响应和持续优化。

AI 阅评

本文梳理了“敏捷创新”理念的演进脉络,深入阐述了其内涵特征、理论基础。结合国内企业在市场驱动下的本土化突围、国外企业的多元化实践,提出国有企业践行敏捷创新需从组织机制、业务模式、支撑能力与生态协同四个维度系统推进,形成“机制破界—模式重构—能力筑基—生态赋能”的闭环路径。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下,数业时代到来,它是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新的经济、社会和文明形态。在这种新形态下,社会需求、竞争环境及商业规则都发生了变化,数据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要素,技术迭代速度与市场不确定性显著加剧,传统“线性创新”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

敏捷创新(Agile Innovation)为国有企业转型提供了关键解题思路。它要求国有企业从根本上转变创新思维,从注重技术供给转向关注市场需求,从追求单项技术突破转向追求整体解决方案,从依赖内部资源转向开放生态协同,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占据先机。本文围绕敏捷创新的内涵特征、实践案例及实施路径展开论述,以期为国有企业构建新时代创新范式提供参考。

敏捷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特征

1.敏捷创新的理论溯源与定义重构

“敏捷创新”理念最初源于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为应对市场多变环境提出的“敏捷制造”概念,强调通过柔性生产、动态联盟与员工赋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随后,该理念在软件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01年《敏捷软件开发宣言》正式发布,确立“个体与互动高于流程与工具、响应变化高于遵循计划”等四项核心价值,并发展出Scrum(一种迭代式增量软件开发过程)、极限编程等具体实践框架,形成“迭代—反馈—交付”的可操作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敏捷理念逐渐演化为组织层面的创新范式,融合动态能力理论、复杂适应系统及开放创新等多维理论精髓。值得关注的是,2003年南京敏捷企业管理研究所开创性地将敏捷原则系统引入企业管理领域,致力于构建适应动态竞争环境的组织架构与流程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敏捷思想从项目管理向战略管理层面的范式迁移与理论拓展,为敏捷创新作为系统性管理理论的成熟与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

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创新理论体系持续演化,颠覆式创新、开放式创新、精益创新等范式不断涌现,推动企业战略从局部优化走向系统重构。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智技术的融合发展与深度渗透,世界经济形态正经历由工业经济向数业经济的根本性转变。数业经济是以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算力、算法为基础,通信网络等为载体相链接,以数智科技等融合创新驱动新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形成现代化治理模式,开启人类数智化生产生活方式,体现新业态、新生态的经济新范式。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敏捷创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是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论工具,更成为数业经济中实现“万物皆数、万事皆算”世界观的关键实践路径,其数据驱动、快速迭代与生态协同的特点与数业经济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

因此,敏捷创新是数业时代背景下,企业为应对高度不确定性环境而采用的一种新型创新范式。它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目标,以数据驱动和融合迭进为底层逻辑,通过扁平化组织、快速迭代模式和开放协同生态,实现对市场变化与技术趋势的敏锐感知、快速响应和持续优化,最终旨在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培育新质生产力。

具体而言,它突破传统创新的线性逻辑,转向市场洞察快速优化的螺旋式演进,依托数智技术实现全要素数据化,并基于实时反馈动态调整创新方向。其支撑体系包括扁平化组织、快速迭代模式和开放协同生态,最终通过构建“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的创新网络,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规模与资源优势转向敏捷适应能力与生态整合能力,实现从传统要素驱动向“数据驱动、智算赋能”的系统性转变。

2.敏捷创新的实践特征

敏捷创新的实践特征可归纳为四维框架:一是市场导向性。敏捷创新以市场需求为起点,将客户需求、场景反馈嵌入研发全流程。正如互联网企业在用户体验设计中强调的“用户直连”,国有企业若要实现快速反应,也需以场景为抓手,建立需求驱动型创新模式。这种“从市场到市场”的循环机制,确保创新成果能够真正回应市场痛点。二是快速响应性。这要求企业对技术变革和市场变化保持高度敏感,并具备快速适应的能力。其背后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所揭示的运作逻辑: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最优策略并非预先制订完美计划,而是通过建立敏捷机制,提升对变化的感知和响应速度。这种响应能力根植于“数据驱动”的系统本质,其“敏睿感知→明智决策→迅捷执行”的闭环机制,通过对海量异构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与应用,赋予企业动态感知环境并实时做出响应的能力。三是迭代优化性。敏捷创新采用“MVP(最小可行性产品)—快速迭代—规模扩张”路径,其哲学基础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的“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一致。四是开放协同性。企业通过创新众包、技术并购等方式整合全球资源,构建创新生态网络。

国内外敏捷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1.国内实践:市场驱动下的敏捷创新本土化突围

国内企业以“贴近市场、技术赋能、生态联动”为核心,探索差异化路径。比如,新能源车企通过“用户直连”模式重构研发流程,将用户需求洞察前置至产品定义阶段,实现需求—设计—生产的闭环迭代,显著提升市场匹配度;国家电网通过构建“敏捷数据驱动系统”,开展战略闭环管理与政策环境研究,对电力能源政策进行全息化采集与智能化分析,借助词云分析、情感识别和热度预测等技术,动态感知政策环境并支撑战略预判,显著提升对宏观政策的响应速度与决策质量;华为“创新联合体”则通过生态协同突破资源边界,联合高校、供应商开展并行技术攻关,以“赛马机制”加速关键技术突破,同时降低重复研发成本。

这些实践表明,国内企业的敏捷创新已从单一流程优化升级为“市场—技术—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变革,其本质是通过组织柔性化、数据要素化与生态平台化,构建动态适应市场变化的创新能力。

2.国外探索:机制、技术与生态的敏捷创新多元化实践

国外企业更注重从组织机制、研发模式与生态规则层面深化敏捷创新。比如,硅谷科技巨头通过“内部创业机制”赋予团队自主决策权与资源调配权,配套股权激励与容错文化,激发组织内生创新活力,形成“小团队+大平台”的柔性架构;德国工业巨头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物理产品与虚拟模型的实时映射,通过仿真测试优化设计参数,将研发周期压缩60%以上,同时降低原型制造成本;宝马集团“开放创新计划”则通过向全球初创企业开放汽车数据接口,构建“创新供应商网络”,以生态协同扩大技术获取范围并加速商业化进程。

这些案例显示,国外企业的敏捷创新已从操作层面向战略层面跃迁,其核心是通过机制破界释放创新潜能、技术深耕提升研发效率、生态开放重构价值创造逻辑。

3.实践启示:构建敏捷创新体系有四个关键维度

国内外实践共同指向敏捷创新体系建设的四个关键维度:一是机制创新,需打破科层制束缚,建立“敏捷决策+快速响应”的组织架构;二是模式再造,需以数据为纽带,构建“需求洞察—快速验证—持续优化”的闭环模式;三是能力建设,需强化数据治理、算法开发等数字化能力,同时培育跨部门协作、快速学习等组织能力;四是生态协同,需通过开放接口、标准制定等方式构建“创新共同体”,实现资源互补与风险共担。

未来,企业需在动态能力理论指导下,持续迭代敏捷创新体系,以应对技术加速迭代与市场需求碎片化的双重挑战,最终实现从“规模竞争”向“敏捷竞争”、从“资源整合”向“生态共创”的战略转型。

国有企业践行敏捷创新的实施路径

国有企业因体量庞大、管理层级复杂,践行敏捷创新需兼顾战略稳定性与创新灵活性,需从组织机制、业务模式、支撑能力与生态协同四个维度系统推进,形成“机制破界—模式重构—能力筑基—生态赋能”的闭环路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是机制创新:构建容错激励与决策授权的“双轮驱动”体系。需突破传统科层制束缚,建立“敏捷决策+容错激励”柔性管理机制。一方面,完善创新容错与激励制度,明确“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考核标准,将创新投入与成果纳入战略绩效体系,对非主观性失误免除追责,同时配套股权激励、创新奖金等多元化激励方式,激发组织内生创新活力;另一方面,推行决策授权机制,通过建立分级授权清单和事前备案制度,赋予创新团队在预算使用、技术路线选择和合作对象确定等方面的自主权,提升响应速度。

二是业务模式再造:打造需求驱动与快速迭代的“双环联动”模式。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构“需求洞察—快速验证—持续优化”的业务模式闭环。首先,建立“用户直连”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客户社区等工具实时采集用户反馈,将需求洞察前置至产品定义阶段,避免“闭门造车”;其次,推行“小步快跑”迭代模式,将大项目拆解为多个可交付的“最小可行产品”,通过快速上线、数据反馈、持续优化的循环,降低试错成本。

三是支撑能力建设:强化数据驱动与人才培养的“双基支撑”。需以数据要素为核心,构建“数据治理—算法开发—场景应用”的技术支撑体系。一方面,推进数据中台建设,整合分散在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治理框架,提升数据可用性与分析效率;另一方面,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引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培育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是创新生态构建:推动内部协同与开放合作的“双生态融合”。需打破内部资源壁垒,同时拓展外部合作网络,构建“内部协同+开放创新”的生态体系。内部需通过建立跨部门协作平台、共享技术资源库等方式,促进研发、生产、市场等环节的协同联动;外部则需通过开放创新计划、联合实验室等形式,与高校、高端智库、初创企业等开展技术合作,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 责任编辑:李昕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