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生活

永不消逝的“电波”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0-16 08:08

楚学朋 宋 峥

西南风凛冽,裹着浓厚湿气一路扑来。它与地处湖北利川的齐岳山数度交锋后变得温柔而克制。当它掠过狭长如剑的建南沟后,已经染上了春天的羞涩。

日头将落,炊烟渐熄,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傍晚,原本是江汉油田建南气矿的职工家属们遛弯消食、小孩子们打闹嬉戏的时光,气矿大院、家属区和山道上常常是一片喧闹,但这一天的气矿却静悄悄的,大伙儿都猫在家里紧张地围坐在电视机前,不时抹一把额头的汗水。

7时整,一片雪花的黑白电视屏幕闪动了几下,小屋里响起了新闻联播熟悉的乐曲,播音员邢质斌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有影了,有影了,清楚得很!”家家户户奔走相告,那天晚上他们一直看到节目停播才恋恋不舍地关机睡觉。

在矿部背后的最高峰“七蹬岩”峰顶上,刚刚安装调试好的电视差转机安静地运转着,将接收到的载波信号源源不断地投射到机关大院、生产井场和家属院。

1983年这个春天的傍晚,留在建南人的记忆中,1000多名坚守在建南山沟的职工和家属,第一次看到了清晰的电视影像,尽管只能收到四川电视台以及转播的中央台新闻联播,却打开了气矿同步了解国家大事的窗口。从此,深隐于群山深处的建南沟不再孤单。

“能看上电视节目”这条职工诉求,从提出到落地,在交通不便采购困难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两周时间,因为建南气矿的领导始终怀有一份歉疚。

1969年,轰轰烈烈的五七石油大会战全面展开,五七油田15团4000余名将士肩负拓土开疆的重任挺进鄂西渝东,一年后,在湖北恩施利川建南镇打出了湖北省第一口工业气井建3井,喜获37720立方米工业气流。

都说石油人浪迹天涯,哪里有油气哪里就是家,4000余名江汉人在深山里扎根安家,建南气矿由此而生。他们在这里率先发现了国内首个生物礁气藏、石炭系气藏,创下了多个国内钻井纪录,为国内同类地层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指导,建46井更是获得了日产高达90万立方米的高产气流。1975年,康世恩同志专门批示,邀请67名气矿职工赴北京参加了“五一”观礼。

然而,随着石油会战的结束以及国家石油战略的调整,石油工业部实行“一亿吨原油包干”,队伍陆续调往中原等地,职工人数锐减至815人。这个数字,老建南人记得异常清楚,就是这815名留守在山沟里的职工,开始了长达18年的“守摊子”。

建南沟交通不便、山洪频发,物资异常紧缺。为了解决住房难题,矿里组织职工下河捞石头,搭建夏季闷热、冬季透风的石板房、油毡房。更为艰苦的是驻扎在深山老林里的采气队,他们住的是钻井队留下的简易石块房,门窗变形、四处透风、多数井场不通电,晚上靠天然气灯照明值班。一点微弱的灯火,在松涛如潮、人烟稀少的大山中犹如前线的“猫耳洞”,职工们养狗为伴,实在受不了就对着山谷喊山。山路险峻,换班要自己背水背菜上山,碰到大雪封山,一守就是个把月。

工作条件艰苦,生活条件同样艰苦。建南人记得,有一年地方政府送来一批腊猪蹄慰问,职工把一只猪蹄剁成几块,一家人吃上一周。

让815名员工和数百名家属吃好一点、住好一点,能够安心守住气矿,始终是20世纪80年代初气矿一班人的心头大事。自力更生修建图书室、娱乐室;谋求地方政策支持,解决了子女入学就读的难题;建起了正规住宅房,让职工告别了多年居住的席棚房、简易房;为驻守高山的一线井组翻修了宿舍、值班房,新添置起厨房、寝室用具,配齐了防风防蚊虫门窗。

气田,渐渐有了家的样子,山沟的矿区,烟火气渐渐浓了起来。有的职工家庭用攒了很久的钱,买回了在当时算是奢侈品的电视机,却由于地处大山深处,无论怎么调试都无法收看到清晰的电视信号。后来他们自己买来天线、用竹竿自制“振子”天线。由于建南沟处在峡谷风口处,信号始终无法稳定,碰到重大新闻、电视剧,得专门派一个人守在楼顶的天线边上寻找信号。看电视成了所有人的头等大事。

建一个电视差转台,价格不菲。可男女老少千把人“挤”在山沟里,远离城市、缺乏娱乐、消息闭塞,精力过剩的“气二代”成天成群结队上房揭瓦闹腾得很,气矿的领导一拍大腿,装!

于是,气田从十分紧张的经费中挤出资金,买回了电视差转机,勘察后决定在矿部后“七蹬岩”上建接收中转站。“蹬”即“攒劲蹬”的意思,意指这座小山海拔不高却格外险峻,只有一条小道通往山顶,爬起来格外费劲,施工难度极大。可“七蹬岩”地理位置极佳,周边没有遮挡,信号能够覆盖到矿部机关和三公里以外的家属院,就它了!

听说要装“电视天线”,职工和家属们热火朝天,大伙儿用扁担箩筐把设备挑上山,又在丛林间勘察路线、挖沟铺线,把电缆拉到了山顶,还在山顶建起了三间平房,利川市城区外的第一个电视差转台就此建了起来。

“七蹬岩”也有了一个新名字:电台山。开机那天,矿区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为了确保差转台运转,气矿每周安排一名职工在山上居住,负责维护设备、调试信号。女工田峥记得,她的父亲在电视台工作,每隔一周就要背着米面、蔬菜到山顶值班,一值就是一周,下雨下雪都要确保大伙儿能看上电视。晚上周围一片漆黑、大风呼啸,可看到山脚那一片片明亮的灯火,就什么也不怕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卞卡》等电视剧、“燕舞”收录音机和“遂州大曲”的广告,陪伴着气田的孩子长大成人,至今那些经典台词和广告语他们都记得清清楚楚。

差转台建好了,气田的氛围变得有些不一样了。在井场干活儿,一抬头就能看到高高山顶上那小小的、尖尖的铁塔天线,好像日子就有了盼头,干活儿也不觉得累了。傍晚时分,下班的职工、放学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成为留在气田孩子心中最温馨的记忆。

不久,气矿又向恩施州无线电委员会申请安装了一台效果更好的卫星电视信号接收器,能够接收两颗卫星8个频道的节目,让气田人能够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这个大锅盖,特意安装在了当年建南的发现井建3井院内,只为了纪念第一代采气人在芦席棚昏黄的油灯下,看一张报纸的日子。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透出的电视音乐声,在矿区里回荡。山顶的信号犹如水波一般洒遍整个建南沟。

因为有了设备,建南自建了“指挥部”电视台,职工自采自编的《气田新闻》走上了荧屏,在屏幕上寻找自己的镜头成了所有人茶余饭后的一大乐事。

精神生活丰富了,心就稳了,干劲也足了。石油人的韧性,在这样艰难与快乐并存的环境中被完全激发了出来。为了解决吃饭难题,这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采气人不等不靠,借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春风,办起了养鸡场、副食加工厂、酿酒作坊,收鸡蛋、做蛋糕、酿酒,生产空闲时组织车队为周边厂矿吊装大件设备、拉运化肥矿石煤炭,机修车间开办对外机加工业务。他们利用自己的技能优势为地方打了三口盐井,不仅挣回了上百万元的收入,更一举解决了周边群众千年以来的吃盐难题。利用天然气烧出的腾龙牌炭黑,因为质量过硬一举成为部优省优产品,畅销十几个省市。

建南人把这段长达18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称为“吃饭工程”,815名职工在这块江汉油田的石油飞地,共同“熬”过了这段难忘的时光。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一股信念:找到大气田,多采气才是真正的铁饭碗。建南气矿一直保留了一支50余人的地质队伍,对建南区块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为建南的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终于迎来了勘探开发的第二春。上世纪90年代川鄂边区被圈定为天然气勘探主阵地时,积蓄了18年的力量喷薄而出,龙驹坝、太平场、黄金台、茨竹垭……一口口探井产量喜人,储量产量双双翻番。尤其是1998年,建万管线建成打开外销通道,中国石化重启建南周边勘探,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的建南人迎来了新一轮勘探开发会战热潮。

时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牟书令到建南检查时说:“你们坚持勘探,在鄂西打下了一个桩,占住了地盘,这就了不得。”

正是建南采气人的接续奋战,作为“桥头堡”守住了鄂西渝东两万平方千米的资源登记区块。2012年中国石化在涪陵焦石坝实现了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时,江汉油田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发展机遇。在2025年更是拿下了我国首个探明储量达1650.25亿立方米的二叠系大型页岩气田红星气田,55年的坚守,终得圆满。

“七蹬岩”峰顶的差转台,守站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信号始终没有中断过,并且还新建了覆盖面更广、信号更好的天线,只为了让周边的老百姓也能够看上电视——那段岁月,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同舟共济。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发展,“七蹬岩”上的电视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设备拆走、人员撤回。但峰顶的平房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许多年过去了,青色条石砌成的墙依然厚实挺立、历经风雨不倒,守站职工栽种的树木绿荫如盖,有风吹过,哗哗作响。

电视台虽然停了,但无线电波依然遍布工区的角角落落,这里的人无论在哪里都能够享受到高速的5G和WIFI信号,冲浪、追剧、网购、视频……连通着外面精彩的世界。

热火朝天的红星井场上,累了,抹把汗,看看飘着白云的“电台山”峰顶,心里就觉得特别踏实。

(作者来自江汉油田)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