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全球化工产业链在美关税政策冲击下加速调整

韩国10家企业将石脑油裂解产能缩减1/4,陶氏化学将关闭位于德国和英国的3家工厂;我国也计划关停老旧、亏损的工厂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0-17 10:40

●黄丽敏

当地时间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针对中国10月9日发布关于加强稀土相关物项出口管制的公告,美国将从11月1日起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0%的额外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这一“关税加码+技术封锁”的双重威胁,引发国际市场对中美经贸摩擦再度升级的担忧,加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今年以来,美国关税政策严重冲击全球经贸体系,作为经贸体系关键环节的化工行业也面临严峻挑战。在外部压力与内生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全球化工产业链的结构性调整已刻不容缓。

据《烃加工》杂志报道,未来几十年,随着大型经济体(尤其是亚洲地区)中产阶级规模扩大,从包装、制成品到太阳能电池板、汽车零部件,塑料及相关石化产品需求预计将大幅增长,这意味着石油需求也将随之上升。2019年~2024年,石化原料(即石脑油、丙烷、乙烷等石油衍生产品)消费量占石油需求增长总量的95%。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24年~2030年,这类塑料基础原料的产量将增加210万桶/日,最终达到1840万桶/日。鉴于这一增长趋势,石化产品在石油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预计将从2024年的15.8%升至2030年的17.4%,从而抵消了交通燃料需求的下滑。

这一趋势促使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等油气巨头纷纷增加石化领域投资,押注原料需求增长将抵消电动汽车对燃料消费的冲击。与此同时,美国页岩革命爆发后廉价乙烷产量激增,也带动了石化装置数量大幅增加。

但2022年以来石化产能的快速扩张,已造成严重的供需失衡,给行业利润率带来巨大压力。近期,亚洲、欧洲和美国市场的石脑油裂解价差纷纷转为负值,全球化工生产商利润也大幅下滑。其中,韩国LG化学和乐天化学上半年均陷入亏损;陶氏化学在公布二季度亏损后,7月又下调了股息。此外,陶氏化学和巴斯夫还下调了全年业绩预期,并将原因归咎于关税政策带来的额外压力。

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预测,随着新装置陆续投产,到2030年,石化产品供应量将超出需求量20%~25%。石化产能的快速扩张已超过需求增速,并酿成行业史上最严重的危机之一,迫使各国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但要解决产能过剩导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实现行业盈利复苏,可能需要漫长的过程。壳牌首席执行官萨万近日表示,化工行业“异常漫长”的低迷期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在美国关税政策的冲击下,全球化工产业链正经历深度调整。在特朗普4月2日宣布对亚洲国家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后,韩国石化行业遭受重创。虽然此后关税实施被推迟,且在达成贸易协议后降至15%,但荷兰国际集团(ING)仍在报告中指出,上半年,韩国对美国的石化产品出口收入同比下降逾1/5。韩国政府一直推动石化行业重组,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推动10家企业将石脑油裂解产能缩减270万~370万吨/年,约占韩国石脑油裂解年总产能(1470万吨)的1/4。

能源短缺状况发生后,持续高企的能源成本一直困扰欧洲石化行业,导致法国、德国、英国的工厂纷纷关停。陶氏化学7月宣布,将关闭位于德国和英国的3家工厂。而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需求前景疲软,更让欧洲化工行业雪上加霜。

我国也在考虑对规模庞大的化工产业链进行全面整顿,计划关停老旧、亏损的工厂,并将其作为“反内卷”行动的一部分。

美国关税政策本质是“经济霸权”的延续,短期内出口依赖型企业将面临阵痛;但长期将倒逼全球化工产业链向高附加值转型。比如,在全球供应链区域化趋势下,我国化工行业可依托完整产业体系和市场规模优势,强化“本土研发—制造—应用”闭环,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如数字贸易、绿色关税),推动多边体系改革,化解单边主义冲击。贸易摩擦是技术跃迁的催化剂,而我国化工行业有望在迎接挑战中重塑全球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责任编辑:王莹 )